2010/01/19

心經、木魚和砵

去年小翔開始接受音樂治療課程,過程中,小翔是一位愛探索的小朋友,喜歡眼前各式各樣的樂器,也喜歡聆聽治療師所提供的不同類型音樂,原本喜歡到音樂治療室的小翔開始拒絕進入教室,從教室到搭電梯再到治療室的路程,小翔開始有情緒的哭鬧,整堂課可以一直尖叫,當治療師奏向電腦時,會拉治療師或老師的手往門邊走。

起因:

治療師會運用不同類型音樂在聆聽活動裡,目的在觀察小翔對聲音的注意和反應,也觀察其行為與音樂之間的自然連結。 

第一次的行為發生在治療師播放兒歌 “大公雞”, 小翔聽到後段時開始哭鬧和尖叫,MT立即將音樂轉換到其他首音樂或歌曲時,仍然無法安定小翔的情緒,直到治療師關掉音樂,輕聲歌唱後,小翔才慢慢安靜,情緒也出現較穩定的狀態,能夠與治療師玩樂器,有不錯的互動,例如: 與治療師輪替拍鼓,如果MT沒有回應,也會拉MT的手拍鼓,治療師唱歌時,小翔也會有BA的聲音出現, MT以同樣行為回應,凱翔會笑笑看MT,出現較佳的音樂互動。

後來,為確定小翔之前出現負面情緒(尖叫、哭鬧)的原因,治療師嘗試將兒歌 “大公雞”和現場音樂交錯進行,慢慢發現是因為小翔害怕公雞聲,又將教室與公雞聲連結,造成小翔不願意進音樂治療室的結果,縱使勉強進了治療室,小翔整堂課情緒性變化大,時而穩定時而哭鬧,另外,由於電腦是音樂的來源,小翔也會不喜歡治療師靠近電腦。

 一線曙光

  一次大班團課,因不願進教室而哭鬧的小翔發現木魚和砵,開始拿起棒子敲奏,班級老師突然說 “小翔奶奶好像從小會放般若蜜多心經給小翔聽。” 會唱的老師們開使始唱,治療師立即連結網路尋找心經,整個過程裡,小翔停止哭泣和尖叫,聽到心經時,抬起頭來看治療師。為撫平和重新建立對治療師和治療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只要有情緒,就會有心經出現,因此,這一天大家就在心經音樂當中渡過,小翔也出現較平穩的情緒。 

 
班級老師的協助

  從開始發現心經可以安定小翔的情緒後,在整個重新建立對治療師和治療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過程中,班級老師們與MT展現團隊合作的默契。老師們很努力的唱心經陪伴小翔從教室到搭電梯再到治療室,MT在聽到小翔的尖叫聲時,立即播放心經,從人聲的現場音樂到電腦播放的音樂,過程中音樂沒有停止,慢慢的,小翔重新接納教室空間和電腦,慢慢的不再拒絕,願意主動進入課程中。

 音樂治療師的反省

  當班級老師反應 “小翔奶奶好像從小會放般若蜜多心經給小翔聽”時,身為治療師的我對於使用 “心經”反而出現退卻的態度,因為我所服務的發展中心是屬於一個天主教團體所成立的,雖老師們都有不同的信仰,但教室內都擺放天主教圖徽,如果以宗教觀點來看,我不知道使用 “心經”是否恰當,如果以治療師觀點,當然依其背景和情緒問題而言,心經是一個很好的介入點。  就在思考時,班級老師提醒 “音樂治療不是以個案需求為主嗎? 發展中心是協助個案,應該不會介意的”。因此,我自己決定跳出自己設限的框架,也因為班級老師的提醒讓我不再害怕,也因為如此,運用 “心經”成功協助小翔克服且願意再次信任治療師和音樂治療室。

從心經看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選擇音樂沒有一定的限制,最需要考慮的是個案本身的喜好,而當個案能力不足,無法適當以語言表達或自行做適當的音樂選擇時,成長背景會是一個很好的線索來源。 

 另一章-發現問題

  原本認為是兒歌 “大公雞”裡的公雞配樂音頻過高,造成小翔聆聽過程中過度的聽覺刺激,而引起小翔激烈的負面情緒,連帶引起小翔持續的拒絕行為,但是,過程中,一直很努力協助小翔成長的奶奶,特別買了雞,協助小翔在家裡也可以學習適應雞叫聲,但小翔對於真的公雞叫聲,並沒有引起明顯情緒問題。然而,就在昨天小組課程裡,因為治療師與A同學的互動再度引起小翔的負面情緒行為,觀察後才發現,原來讓小翔不舒服的不是公雞聲,不是音頻問題,而是一個聲音的長度不能延長過久。例如: 一個字不可以唱的太長,四拍長度是小翔的極限。治療師在與A同學的互動中,故意拉長音時,小翔即出現負面情緒,幾次驗證下,小翔對於拉長音是不能接受的。

 從小翔看音樂治療師

  一個行為一個反應都沒有一定和絕對的的答案,如果有,那是否是觀察者太過主觀 ? 這次小翔事件中,原因並不是一開始所認為的答案(雞叫聲音頻過高),而在後續的觀察中,才發現答案是音長的問題。 也讓我再一次提醒自己,身為治療師面對個案時,必須隨時問自己 “為什麼?”、“是這樣嗎?”、“沒有其他原因嗎?”,為了給予個案更精準的協助,治療師除去自身的主觀判斷也是很重要的練習。

 
下一步要瞭解的,是要瞭解為什麼小翔不能接受拉長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