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相關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相關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1/02

音樂治療穩定身心 失智老人唱歌跳舞(新聞報導)

失智老人排排坐,頭戴傳統頭飾、手上打著鼓拍,高歌一曲,畫面好不溫馨。為展現失智老人的生命力與活力,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21日國際失智症舉辦「失智長者才藝大賞」,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失智長者在音樂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的帶領之下,表演了彩帶舞、競技疊杯等才藝,現場一片歡樂。
深受失智症狀困擾的長者們,由於時空概念、理解與表達能力弱化,時常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但是許多失智長者對音樂與肢體動作的記憶仍在,曾出演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的水妹奶奶及一群失智長者就以「我需要你耶穌」帶動唱,透過熟悉的旋律刺激記憶力,懷舊之餘還能安撫身心靈。

2016/12/25

音樂治療「雷特氏症」 病童開口叫爸爸

2016-12-25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與台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昨舉辦音樂成果發表會,10名病童與家人開起小型音樂會,病童蓁蓁與媽媽一起唱歌、彈琴,樂在其中。

蓁媽在34歲懷孕時,羊膜穿刺檢查正常,不料蓁蓁仍在1歲多發病,多次被誤診是遲緩、腦麻兒,母女兩人南北奔波求醫,直到蓁蓁上國中才確診是雷特氏症,今年參加高雄長庚醫院雷特氏症音樂治療課程,在神經內科醫師洪碧蓮、音樂治療師張乃文協助下,進行音樂治療。蓁蓁的媽媽在會後說:「音樂治療讓我認識孩子,成功搭起母女溝通橋樑。」

2016/12/14

群體擊鼓積極改善身心獲證實 勝過百憂解

【大紀元2016年04月13日訊】本文作者Sayer Ji是知名「自然療癒」網站GreenMedInfo.com的創始人,本文原刊於該網站,譯文略有刪節。
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旗下的期刊最近刊載一篇論文,從科學角度證實了眾多群體擊鼓者的親身體驗:群體擊鼓活動可帶來身心狀態的顯著變化,包括有效治療抑鬱焦慮並增強適應力。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抑鬱症是人類生病和殘疾的最重要原因,而精神藥物還有嚴重的副作用,其中包括永久關閉人體的自癒機制;由此,對非藥物替代療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群體擊鼓會是解決之道嗎?
這篇論文題為「在精神健康服務用戶中以群體擊鼓干預焦慮、抑鬱、心理韌性、炎症免疫反應的效用」。論文的作者——九位英國研究人員招募了30名求助於精神健康服務、但尚未用抗抑鬱藥物的成年人,組織他們在10週時間裡每週參與90分鐘的擊鼓活動。

2016/01/19

音樂治療不是音樂表演

音樂表演和音樂影帶可以是音樂治療情境中可介入的活動方式
音樂治療常常被音樂表演畫上等號
每當看到特殊需求者的音樂表演
大家都是驚呼{哇!! 好有音樂能力})
或是{這要有天分才行}}等等
但是卻忽略在一場音樂表演前
特殊需求者們需要克服多少非音樂能力的問題
才能站在大家面前
而不是一句音樂天分可以帶過
自己在協助失智長者時也曾經利用課程紀錄
最後成為太太送給老公的一本書
音樂治療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下列網址的這篇也可以是個例子
過程就如同文章的第二點
‪#‎自製MV‬
為了製作MV,這些年輕病患要作詞、錄音、還有蒐集影像來完成他們的MV影帶。這些過程是在有證照的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完成,{{{治療師會幫助他們辨認哪些訊息是重要的,還有要怎麼傳達他們的想法感受。}}}
*而非結果: 是指不是最後錄影帶的呈現在眼前的影像卻忽略在這影像背後為克服自己需要克服的問題所做的付出
文章還有很多好的說明

2015/10/12

聽障者也是音療的服務對象之一

聽障者也是音療的服務對象之一
~~~~~~~~~~~~~~~~~~~~~~~~
藉由音樂活動協主口語與聽能訓練
~~~~~~~~~~~~~~~~~~~~~~~~~~~~~

聽力障礙常常造成生活上的影響,例如無法經由耳朵察覺駛近的車子或移動的物體,危險因而大增;或者因溝通困難而造成誤會、甚至引來猜忌妄想等;同時,聽力障礙使得來自環境的訊息輸入大為減少,因而不利於時空的定向感;聽力也影響人的反應度與記憶的儲存,尤有甚者,智能的精準度還取決於視、聽刺激與社交互動的可親近度呢!
造成老年人聽力障礙的原因很多,從語言溝通的神經生理學基礎觀點來看,最有可能的是周邊聽覺障礙、中樞聽語理解障礙(central auditory dysfunction)、注意力問題、或是聽覺語言理解問題。一般發生於年長者的聽力障礙都被視為是正常老化現象,這一部份可能也是事實。老年聽力障礙多半影響高頻音域,屬於周邊傳導或內耳的退化,不論身處安靜或吵雜的環境一樣都聽不到。
但有一部份老人在很安靜的場合可以聽得到聲音、且充分了解;然而,一旦來到聲音出現競爭及互相干擾的吵雜環境,如廟會慶典中、七嘴八舌熱烈討論中、或坐在行駛中的車輛中談話等等,則發生聽語理解的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中樞聽語理解障礙」,這種現象與分散性(divided) 與專注性(focused)注意力功能相當有關。
分散性注意力有點類似使用電腦開很多視窗或同時與多人通訊,一心多用而能達成任務,這不僅是容量的問題,也涉及策略使用;專注性注意力就像在吵雜的舞會中,卻能與對方交談,好像把不想聽的聲音濾掉一樣,只留下目前所需的訊息。
還有一個狀況也經常被誤以為是聽力障礙,那就是語言理解或稱為接受型失語症。接受型失語症的病人聽力大致正常、也可以清楚地辨認聲音到某個程度,例如能分辨是人發出的語言、狗叫、風聲或音樂,但是對聽到的語言無法理解,等於是「有聽沒有懂」。
腦中風傷及左腦頂葉或顳葉經常會為病人帶來接受型失語症,頗困擾家人與復健治療師;早期阿茲海默症也會影響頂葉區,造成某種程度的接受型失語症,病人認真的聽著對方的說話,但確抓不到重點,讓人以為是聽力障礙。

國際音樂治療新聞報導

醫院提供音樂治療服務協助特殊需求者
記者報導也同時提供研究文獻以佐證音療是一種有實證研究的介入方法!!
同時記者很棒給音樂治療教授機會解釋以前後對照音樂治療與非音樂活動之間的差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tz-mJ-x-Q

成大證實 音樂可反映神經可塑性與功能異常

成大證實 音樂可反映神經可塑性與功能異常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初級、次級聽覺皮質電位能量均顯著弱於一般人,
例如一般人聆聽兩個音高、三個音高和弦時,
就可在初級聽覺皮質觀察到反應差異,
但精神分裂症者卻無明顯表現。
梁勝富表示,目前醫界多是透過「行為量表」來測試身心功能,
但未來可望透過音樂、聲音來誘發大腦反應,
即可客觀呈現出患者的大腦感知異常,
希望未來能與精神醫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專家深入合作,
將研究成果運用到臨床醫學領域,
對心腦醫學產生實質貢獻。


音樂治療在亞特蘭大兒童癌症中心

Music Therapy at the Children's Healthcare of Atlanta - AFLAC Cancer Center on WSB-TV...音樂治療在亞特蘭大兒童癌症中心

擁抱音樂吧!

此法以音樂本身為出發點,建立於每個人都擁有對音樂的感受度,
其特色重視是音樂本身,相信每個人心中始終住一位音樂兒{music child},
藉此與個體在音樂互動中產生共鳴。
大家都有音樂能力,我們感受音樂是一種能力,
我們關起門來偷偷唱歌也是音樂能力,
自然與音樂搖擺也是音樂能力。。。。。
所以別說自己沒有音樂能力。。
只要你願意。。。
擁抱音樂吧!
搖滾樂,鄉村音樂,客家民謠,臺語歌曲。。。
會聽會欣賞。。。
就是一種音樂能力。。。


擁抱音樂吧!

2013/09/20

節奏訓練增語言神經反應可治說話障礙

節拍能幫助語言發展。人類從胎兒時期,就可以辨別聲音頻率,許多專家認為,節拍和語言有密切結合,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

2013/09/19

天天吹陶笛 告別氧氣筒


天天吹陶笛 告別氧氣筒

【聯合報/記者王瑞伶/高雄報導】

「肺功能受損者,不必再吹氣球、保險套,吹陶笛更好!」,高雄市胸腔內科醫師楊家福半年來帶著醫護人員,拜訪並傳授肺功能受損患者吹奏陶笛、練習肺活量,不少重症患者受惠,有的不再依賴氧氣筒,另有患者全家共享吹陶笛樂趣。

楊家福出身醫師家庭,父親是氣喘老牌醫師,他卻從小被氣喘所苦,立志當胸腔內科醫師,自助助人。

音樂治療 訓練感官協調

一般當我們談到或聽到「音樂治療」時,許多人通常會直接聯想「音樂治療不就是坐在位置上,聽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嗎?

何謂表達性藝術治療

何謂表達性藝術治療 ?
 
包含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語言心理治療,從949月開始將與台安醫院合作;以音樂治療為主、相關治療為輔, 協會提供中低及低收入戶內16歲以下兒童,持身障手冊或診斷證明,障別或症狀為發展遲緩、過動症、自閉症、智能不足、腦性麻痺、情緒障礙或多重障礙或是目睹家庭暴力、受虐兒童的療育補助,讓孩童們能夠不必擔心經濟的因素,而能前來接受音樂治療,或相關的藝術治療,期望經由治療進而開啟孩童的潛在能力。

藝術治療自閉兒 成效好

20061030日星期一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相信我的兒女是有機會的,再苦也不會放棄。」家有2個自閉症子女的蔡媽媽含著眼淚說,兒子3歲時不講話、一哭就是2小時,還被診斷為弱智;女兒從小不善社交,講話很白目,但密集讓子女接受早期療育、藝術治療,情況已改善很多。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昨舉行1週年成果發表會,1年來治療的個案數達430人,患者以自閉症、發展遲緩、腦性麻痺、過動兒、情緒障礙為主。

音樂療法自閉兒打開心門

自由時報  中華民國9436日星期日

(記者洪臣宏╱高縣報導) 音樂療法自閉兒打開心門 

四歲江小弟弟有先天性心臟病、自閉症、發展遲緩及罕見的第十八對染色體異常等問題,但媽媽王玫玲不放棄,以無比的愛心和耐心照顧兒子,

音樂治療助減消極感


癌症連續2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冠,目前除了外科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等,以音樂治療癌症等病患,也是歐美各國開始於醫院提供的臨終治療之ㄧ。

劉怡欣音樂治療師表示,大多數健康的人無法想像,

節奏訓練增語言神經反應可治說話障礙

【記者陳敬哲/綜和外電報導】 2013/09/19
 
節拍能幫助語言發展。人類從胎兒時期,就可以辨別聲音頻率,許多專家認為,節拍和語言有密切結合,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經過節拍訓練後,語言神經反應增加,加強對話反應與表現,音樂或許是治療語言障礙的方法之一,可發展成不同的訓練課程,幫助語言能力能有進步。

超過一百為青少年,被研究團隊要求按照音樂,雙手不停施打節拍,

2012/04/06

悅學樂有趣 ~ 小勳的音樂療育


小勳是日托班所服務的幼兒,去年十月底接受音樂治療首次評估。許多接受早期療育的小朋友跟小勳有類似的問題,須加強專注力持續度和手眼協調功能,音樂治療在這部分也是能作為介入媒介的呢。

2010/10/14

音樂治療 語障小宣開口了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http://udn.com/1024/BLOG/blog.gif/台中報導】

3歲小宣出生時,罹患先天視網膜病變,眼睛只能感覺到光線,還有語言障礙,而且一碰她就尖叫,1年多前接觸到音樂治療,小宣變得會說話、撒嬌,還會主動問好,她的母親說,音樂打開的女兒的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昨天成立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兒童發展與行為科主任郭煌宗說,有溝通障礙、行為困擾或情緒障礙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透過音樂、美術等藝術治療,幫助孩子找到表達的方法。

國內藝術治療價格不低,健保也不給付,平均每小時收費上千元,對家長負擔不輕,兒童慈善協會長期關注特殊兒童的藝術治療需求,撥款贊助該中心,只要醫師認為需要藝術治療,低收入戶兒童將補助全額治療費,中低收入戶補助50%費用。

音樂治療師謝學恕說,小宣剛接受治療,根本不理人,而且一直在哭,第四次才有反應,治療半年後懂得用音樂回應,開始願意表達。小宣母親說,以前連爸爸碰她,都會大聲尖叫,但音樂就像鑰匙,打開女兒的心,現在在家會撒嬌、說話,還會跟家人說「我愛你」。

2010/10/06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1024/images/logo_small.gif

 

2010/07/23

音樂治療 用陪伴「刻」出兒童美麗人生

【劉又瑄/台北報導】走進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耳邊環繞著的是悠揚的鋼琴輕音樂,橘黃色的燈光下是舒適的沙發,換雙舒適的拖鞋,就像回到家一樣,但這才是洪進麗一天工作的開始。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主要是以兒童及障礙者像是唐氏症寶寶、自閉症或智能不足的孩子為服務大宗。洪進麗說,對於一般人,生日時會唱生日快樂歌或開心時聽輕快的歌是因為受到文化所賦予的象徵所影響及社會價值的認定,因此較容易由音樂的類型中猜到對方的年齡或瞭解對方的情緒及性格,像是聽到流行音樂就會知道聽的人可能比較年輕。

但兒童音樂能力還沒有發展成熟,因此所能給予的就是陪伴,當兒童生氣的時候,不同於一般家長總是叫孩子不准哭,洪進麗說:「我們是陪著孩子去經歷情感的每一個時刻,幫助他在安全的空間下將壓抑的情感或莫名的憤怒用音樂宣洩出來」,生氣有不同的面貌,藉由陪著兒童用力敲打樂器,用不同節奏、力道的音樂,或編曲子,藉由音樂聽辨去感受兒童情緒的過程,才幫助他去結構、整合並敘述所發生的事情,解析兒童的想法。
「孩子的憤怒有時候不見得是事件。」洪進麗說,孩子生氣有時是為了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在生氣,回推到大人也是一樣,有時候生氣不是為了解決事情,而是要讓對方知道自己在生氣,所以對方應該要讓自己、陪自己、來關心自己,只是大人口語較多一點,孩子口語能力還未臻成熟,因此音樂就成為了互動的媒介。
「我們的工作就像是雕刻師,而這些自閉症的孩子就像璞石,需要不斷去精雕細琢,當雕到可以反光的時候,他才有生命,才是一顆鑽石,而音樂則是刻刀。」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他們所著重的是情緒的理解,因為在物件的遊戲玩法較為侷限,例如他們不愛碰樂器,而治療師就會利用其喜歡的音樂增強互動,像是有時候,自閉症的孩子用吉他撥出一個漂亮的和弦,治療師就唱一句,當孩子想聽下一句就會再撥一下,治療師就再唱一句,洪進麗表示,利用這種行為增強的行為療法與孩子對音樂的美感經驗達到合作,就是增加自閉症孩子與他人建立人際互動的介入方法。
「音樂是提高學習動機及專注力一個很好的媒材。」洪進麗說,像是學校上下課會敲鐘,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治療空間、固定的治療師可以讓孩子在凌亂的生活內產生結構性的互動,在安全的空間內,可以恣意的去奔放心中所有的感受。而認知的學習,像是孩子不會區分大小,就可以利用大鼓用力敲,與小三角鐵輕敲作對比,藉由音樂讓孩子去感受其差別。
引用於: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