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幼兒與早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幼兒與早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6/23

學前特殊教育 音樂活動變化多 提升特殊兒學習動機 (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107年3月23日)

文/蕭瑞玲(音樂治療師)  

「動機」在學習歷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當個體有動機,才能集中注意力,也容易引起想參與活動的反應,進而有效的學習。什麼是動機?簡單的說,當我們有「想要」的念頭,才會開始思考怎麼去獲得。「想要」就像開關,而「動機」則是一扇門,用想要開啟動機這扇門,才有辦法進入學習新技能的六個階段:獲得、流暢運用、精熟、維持、類化和調整。


反覆練習無趣   易扼殺學習動機
 當打開動機,進入「獲得」階段後,接著從一開始的「有意願參加」到「主動參加」,從對新技能由「感覺陌生」到「熟練」,再到「處於各種狀況都能應用自如」,這過程中須不斷練習。然而,反覆練習的過程通常是枯燥、無趣的,因此,保有高度學習動機,以持續學習技能,成為一種考驗。
 師長要如何誘發特殊需求幼兒「想要」的心理,進而協助他們產生學習動機,並且保持高度的學習動機,不因反覆學習而陷入枯燥無味的循環中?最重要的,是設計的學習活動必須要充滿趣味,富有變化,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多感官刺激。我認為,對需要引發與維持學習動機的特殊需求幼兒而言,音樂與音樂活動恰好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音樂元素多樣  符合特殊兒需求
 音樂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以一首樂曲來說,其中就涵蓋了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還有音符、休止符、反覆記號等各種音樂符號;不同的樂器也會有不同的音色與外形特徵。這些元素不僅讓音樂活動充滿變化,也能提供特殊需求兒童多元的感官刺激。

2019/08/25

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於特殊需求幼童抑制控制能力提升之初探


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於特殊需求幼童抑制控制能力提升之初探
The Feasibility of Musical Inhibition Control Training for the Inhibition Control of the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蕭瑞玲1*、陳譽齡2、孟瑛如3
Jui-Ling Hsiao1*, Yu-Ling Chen2, Ying-Ru Meng3
1社團法人新竹聲暉協會、2美國西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音樂治療系、3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 Hsinchu Bright Sound Association, 2 Department of Music Therapy, Southwestern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3 Educ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抑制控制能力是執行功能其中一項重要能力,其目的在於讓個體能抑制自己不對無關事務因素做出反應,而能讓自己順利完成各項任務。抑制控制能力可幫助抑制衝動行為,幫助個體在有與當下情境衝突的想法或情緒下,仍能做出合宜的決定及行動。研究顯示,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在執行抑制控制任務時,在與反應抑制有關的腦部區域會顯現出更強的神經活化,並且短期音樂訓練即能提升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基於抑制控制能力的可訓練性,研究者發展出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此模式將抑制控制的測驗工具,包括停止信號 (Stop-signal reaction-time task)Go/NoGo任務、以及史楚普色字干擾任務 (Stroop Task),轉換成音樂經驗讓幼童練習,例如音樂模式Go/NoGo,也就是在初始階段可用鈴鼓聲代表要跟著聲音拍手,聽到木魚聲則要靜止不動。為避免產生自動化反應,樂器種類並不做固定,治療師可以選用其他樂器作為代替,亦可將原有樂器交換。本文研究目的即為探討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課程對學齡前特殊需求兒童抑制控制能力提升之可行性

2019/08/21

家長在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中的角色探討: 以一位聽覺損傷幼童母親為例


The Role of the Parents in the Family-Centered Music Therapy Session: A Case Report of a Parent of a Child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蕭瑞玲1*、陳譽齡2孟瑛如3
Jui-Ling Hsiao1*, Yu-Ling Chen 2, Ying-Ru Meng 3
1社團法人新竹聲暉協會2美國西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音樂治療系3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研究背景與目的:家長是幼童最長時間相處的對象,是最佳協同者,應包含在幼童療育團隊中,而非排除在外。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為治療師在分析個案家庭之優弱勢能力後,與家庭成員成為合作夥伴關係。因此,該模式可同時協助個體本身與家庭成員。本文以一位聽覺損傷幼童母親參與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的歷程為例,除介紹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外,也會說明家庭對聽覺損傷幼童的重要性,並分析家長參與音樂治療的角色,及分享家長如何看待自己在音樂治療中的角色。最後也會針對家長是否加入早療訓練課程提出建議,提供有興趣的家長和實施以家庭為中心音樂治療的相關療育人員參考。

方法:參與對象是一位聽覺損傷幼童的母親,從幼童初次評估起,持續參加其孩子的音樂治療課每週一次五十分鐘,共計十六週。研究者以課程間觀察和課後會談瞭解家長對幼童在以家庭為中心音樂治療中的表現與想法並以信件訪談的方式瞭解家長如何設定自己在音樂治療中的角色。

 

2019/06/11

聽到我發聲嗎? 聽到我有唱出不同音高

聽損復健過程中,聽覺輔具很重要,人工電子耳是其中一種。 小新接受音樂治療有一年多的時間,隨著認知,年齡和心智成熟度慢慢調整介入活動。聽,是不是可以聽到小新隨著電子琴發出不同的音高呢? 音高辨識之所以重要,在於我們說話的聲調是有音高變化的。

2019/05/30

合唱合奏大家一起來 ~ 新竹聲暉音樂表演

我們可以做到的喔!!
我們不因為聽而氣餒
我們比別人更努力學習聽!!

上星期日是新竹聲暉的會員大會,也同樣希望著除了團體班學員有機會展現自己之外,也讓時段班的孩子能上場,準備期間思考著要如何在有限時間下呈現孩子們的努力付出。
因此,最後決定來個大合作。

因為在過去三個月期間,大家在這其實並沒有辦法一起排練,且並不會完全為了表演忽略音樂治療原訂的目標。

時段班和團體班各自運轉著,練習著,大家能做的除了努力背譜之外,就是要學習「聽」。

學習聽的過程中不被其他因子干擾
學習聽的過程中不被其他樂器影響

2018/10/02

停療育課前先了解為什麼哭的原因 ~ 反之 ~ 停課會是一種循環


有些上療育課的孩子會哭哭啼啼
考慮停課或繼續與否前
是否曾經思考哭哭啼啼的原因
是否曾經分析哭哭啼啼的原因
分析原因
找出原因
才能有對應之道




2018/09/15

高張情緒在情境中的介入有其時機點與非語言策略

音樂治療並不是教學音樂治療重視過程中的習得只是過程中的 #介入時間點 與家長常常背道而馳。例如,個體哭鬧過程中,是否要立即 #口語 安撫? 是否要立即 #口語制止? 要用哪一種方式作為介入策略?

以情緒行為而言,就如同活動進行時的情緒起伏個體的情緒起伏猶如心電圖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每個起伏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適當的介入時機而這需要觀察評估與工作分析與個體情緒相關的參考點例如: 臉部表情變化哭鬧的聲音與音量變化、肢體動作的變化等等每個時機點的介入策略不一定相同時間長度也不同

2018/08/22

一種音樂活動多重目標


目標可依個體本身的目標需求做選擇與調整例如:
警醒度
聽覺區辨
聽覺記憶
反應速度
聽覺注意力

    首先在進入影片中的活動之前需要先建立要使用的敲奏模式又或建立要敲奏的空間位置一開始的敲奏方式會先讓小朋友一個敲奏模式為八拍再由第一種模式進入第二種的八拍,最後進入第三種的八拍。這過程從完全提醒到獨立敲奏,接著再提升難度,如同影片中的方式。





2018/07/23

音樂治療活動策略運用


為了協助個體行為改變與建立新的行為,在行為分析與特殊教育中運用許多種策略成功改變個體的不適當行為,音樂治療也將這些策略運用在活動中。另外,不管音樂治療師運用哪一種學派,以下策略都還是會被運用在音樂活動中協助個體,以確實達到協助與改變的成效。



2018/07/17

火車過山洞嗎!?

真心覺得書名其實是1, 2, 3到動物園:火車拼圖很玩另外也有繪本喔!!


自己最先開始是使用繪本但看到這組拼圖後,整個開心。之後順序則是先拼圖,再來才是繪本。除此之外,拼圖也另有動物貼紙可使用,也是另外一種複習。


l   方式1: 單純認識動物的之認知活動
例如: 如果不認識動物,就可以介紹動物讓孩子認識圖片的動物。如果有認識的動物,可以讓孩子先找出認識的動物。


2018/04/13

音樂治療運用於聽覺障礙之目標

#運用方向有4復健基本方向

                 
一、加強聽力訓練:
u  利用演奏樂器的動作大小,還有樂器本身所有的震動/持續長短..

二、改善說話能力:
u  增加聲音在自由言談中的使用,透過歌唱活動來增強語言的模仿

2018/04/05

改編火車快飛之音樂活動分享

在一首歌曲中所涵蓋的音樂的元素是多元的例如: 節奏、音速度,而選用熟悉的兒歌填入活動歌詞對家長或想要利用此方式的人是最比較容易進行的

當說話變成唱歌的時候,環境氛圍會變得不一樣,而音樂元素特性也讓個體聽的動機與注意力。當個體有聽的動機與注意力時,個體把聽覺訊息接收到的機會也比較大。



2018/03/17

音樂休止符與停止信號




這篇「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中看到從文獻引用一句話停止(stopping)是將行為重新導向新目標之第一步


音樂中的停止符號有不同長度的休止符休止符在此就如同上述所說將行為重新導向新目標另一狀況是重新開啟個體感官接收外界訊息的管道


個體長期在一個環境中會習慣當中的任一種感官例如聽音樂的我們已經習慣音樂的陪伴在當下的我們不再對音樂做反應。但是不表示我們不再聆聽,也許只是不做出反應。

2018/03/10

非洲鼓 ~ 力度 ~ 雙手動作運用

剛剛整理部落格看到之前寫的這篇{非洲鼓可協助肢體動作問題},讓我想到這一年上課的小月。

拍鼓可以觀察到個體左右手拍奏的力量問題,你可能會想拍鼓的力量有甚麼重要的,頂多拍不出聲音或拍的難聽或拍得不像有訓練下的鼓聲,那有甚麼關係呢?

2018/02/04

音樂治療在聽損者聽能復健之實務分享刊於新竹聲暉第39期會訊

    聽能復健的角色就在協助聽損者學會應用聽覺接受外界訊息,進而能發展可與人溝通的語言技巧。聽能技巧發展程序依序是察覺、區辨、辨識,以及理解,對聽損者在開始配戴適合的聽力輔具(: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之後,聽能復健則是他們要踏入的第一步。多數人常會忽略這部分,試想配戴聽力輔具的用意是甚麼呢,開口說話當然開是第一首要目標。但是,語言並不是用嘴巴把話說出,它是涵蓋了「聽」、「說」、「讀」和「寫」的歷程,而「聽」是語言發展的第一道關卡。





2018/01/11

在家可以這樣做之音樂活動分享 – 利用音樂活動改善聽覺前景背景區辨能

第一階段
1.    先選第一種聲音,例如家中的鍋碗瓢盆,也可以是拍手等,假設是拍手。

2.    請小朋友聽拍手的聲音,並跟著一起拍手,一次一組八拍,再依能力增加組數,例如: 
          組八拍,以此類推。大人拍手的聲音必須是穩定,不能一下快一下慢。 

3.   當小朋友能一起做到連續四次八拍後,這時大人可以告訴小朋友,等一下拍手的聲音會有
          變化,像是一下快一下慢,也可能突然停下來,你不能被我影響喔!!

過濾或是聚焦都是一種選擇能力

過濾或是聚焦都是一種選擇能力,選擇「我要的」能力,選擇「我有興趣的」能力,選擇「有趣的」能力。只是當下的情境或狀況是否允許,或合乎當下的情境呢?

例如:
你要玩手機,但是現在是上課或開會的時間,你的選擇是 ~ ?
你要聽音樂,但是現在對方正和你說話著,你的選擇是 ~ ?
外面操場的小朋友們玩得好開心,可是正在上課的你不能出去,你的選擇是 ~ ?
真是的,外面天氣好棒,朋友們正在海邊玩的開心,正在上課或開會的你選擇是 ~ ?
怎麼辦? 明天要考試,我讀國文第八課,可是客廳一直傳來看電視連續劇的聲音,你的選擇是 ~ ?


2017/11/07

等待 ~ 之所以等待是為了給予小孩們有時間自我整合,做出反應(二)

當我們協助他人時,是否常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與自己不同調而有挫折與情緒?
每個人的反應時間不同,對於發展遲緩的孩子們更需要時間,直到可以類化,直到可以快速反應。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否(持續)保有 (正向學習動機)。因此,適時地停下腳步等待是需要的。


音樂活動過程中,會有等待(我們可以想成是休止符,而休止符的長度有二拍、三拍、四拍等等,請見圖一)。音樂旋律會因為休止符後再度響起,並非永遠終止。因此,音樂活動中出現此狀況時,休止符提供特殊需求的小孩們反應的時間,有許休止符需要出現一次,二次。但是,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會在準備好的時候,當音樂再次響起時,也許會跟著一起唱歌、敲奏與舞動。

圖一


2017/10/16

行為的背後 ~ 猜猜我到底想要說甚麼呢?



H在音樂活動中認識了一個音樂術語 ~ 反覆記號

















剛接觸到此符號時 ~ 
H問: 如果我不要反覆會怎樣呢?
H問: 如果我沒有反覆會怎樣呢?
H問: 如果我忘記反覆會怎樣呢?
這樣問題持續循環


大家會不會也陷入循環的回答H小孩的問題呢?🤔
但上面問題不斷循環的出現是否有其他意義存在呢?🤔

2017/10/13

利用音樂活動的趣味性反覆練習

認知雙重處理系統一開始是由Schneide和Shiffrin提出,而該處理系統包含控制處理與自動化處理二種機制。就學習而言,當我們面對一項新知識或新技能的時候,例如大人協助孩子如何穿衣與扣鈕扣,就需要小孩一個一個動作慢慢地,努力地反覆學習(控制處理),直到學會,直到熟能生巧不再刻意練習,這就進入了自動化處理階段。相對地,小孩越來越會穿衣扣鈕扣,花費的時間也就越變越短。這也像Evans 等人把學習分成習得、流暢、精熟、維持、類化和調整等六個階段一樣。

因此,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時都需要經過上述的處理歷程,特殊需求者也是一樣。不一樣地是,他們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都會比一般人慢,尤其越到類化與調整二階段更是一種挑戰。就如同黃志雄(2006)所表示,類化及調整階段即是學習的遷移和類化,主要在針對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刺激和反應的類化,以及因應不同的情境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