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

高張情緒在情境中的介入有其時機點與非語言策略

音樂治療並不是教學音樂治療重視過程中的習得只是過程中的 #介入時間點 與家長常常背道而馳。例如,個體哭鬧過程中,是否要立即 #口語 安撫? 是否要立即 #口語制止? 要用哪一種方式作為介入策略?

以情緒行為而言,就如同活動進行時的情緒起伏個體的情緒起伏猶如心電圖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每個起伏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適當的介入時機而這需要觀察評估與工作分析與個體情緒相關的參考點例如: 臉部表情變化哭鬧的聲音與音量變化、肢體動作的變化等等每個時機點的介入策略不一定相同時間長度也不同



在上述觀察、評估與工作分析與個體情緒相關的過程中音療師的介入時機點常與家長不同且多數時間不會立即可能也不會採用口語而是用音樂或是音樂元素例如: 過程中哭鬧的個體會跟著一起拍鼓的時候,音療師可能不會用口語說話或制止哭泣,而是持續拍鼓與其互動。

👇👇👇
 {{因為這時音療師看到的可能是一位持續一起拍鼓的個體已經慢慢逐漸降低哭泣的音量,大哭大鬧的方式也逐漸轉為微微哭泣聲。此時口語的介入反而如同向平靜的湖邊丟顆石頭般的,石頭構成的漣漪就看丟的力道或石頭的大小,這也會讓逐漸穩定的情緒(穩定波動的心電圖),轉變為大波動(高低起伏的心電圖)

👇👇👇
但是常常會有一種誤解,可能會以為音療師不處理,又或是認為哭鬧會讓個體不能好好上課,希望最好是能立即讓個體的情緒或行為變成好的行為,馬上配合上課。

家長忘記一件事情,個體在上述過程中
1.     正在學習情緒調節的能力;
2.     正在學習自我控制能力;
3.     正在學習觀察他人的臉部表情;
4.     正在學習聆聽他人透過音樂或樂器所傳達的訊息;
5.     正在學要等待、妥協、自我協商與對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