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其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其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8/25

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於特殊需求幼童抑制控制能力提升之初探


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於特殊需求幼童抑制控制能力提升之初探
The Feasibility of Musical Inhibition Control Training for the Inhibition Control of the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蕭瑞玲1*、陳譽齡2、孟瑛如3
Jui-Ling Hsiao1*, Yu-Ling Chen2, Ying-Ru Meng3
1社團法人新竹聲暉協會、2美國西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音樂治療系、3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 Hsinchu Bright Sound Association, 2 Department of Music Therapy, Southwestern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3 Educ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抑制控制能力是執行功能其中一項重要能力,其目的在於讓個體能抑制自己不對無關事務因素做出反應,而能讓自己順利完成各項任務。抑制控制能力可幫助抑制衝動行為,幫助個體在有與當下情境衝突的想法或情緒下,仍能做出合宜的決定及行動。研究顯示,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在執行抑制控制任務時,在與反應抑制有關的腦部區域會顯現出更強的神經活化,並且短期音樂訓練即能提升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基於抑制控制能力的可訓練性,研究者發展出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此模式將抑制控制的測驗工具,包括停止信號 (Stop-signal reaction-time task)Go/NoGo任務、以及史楚普色字干擾任務 (Stroop Task),轉換成音樂經驗讓幼童練習,例如音樂模式Go/NoGo,也就是在初始階段可用鈴鼓聲代表要跟著聲音拍手,聽到木魚聲則要靜止不動。為避免產生自動化反應,樂器種類並不做固定,治療師可以選用其他樂器作為代替,亦可將原有樂器交換。本文研究目的即為探討音樂模式抑制控制訓練課程對學齡前特殊需求兒童抑制控制能力提升之可行性

2019/08/21

家長在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中的角色探討: 以一位聽覺損傷幼童母親為例


The Role of the Parents in the Family-Centered Music Therapy Session: A Case Report of a Parent of a Child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蕭瑞玲1*、陳譽齡2孟瑛如3
Jui-Ling Hsiao1*, Yu-Ling Chen 2, Ying-Ru Meng 3
1社團法人新竹聲暉協會2美國西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音樂治療系3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研究背景與目的:家長是幼童最長時間相處的對象,是最佳協同者,應包含在幼童療育團隊中,而非排除在外。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為治療師在分析個案家庭之優弱勢能力後,與家庭成員成為合作夥伴關係。因此,該模式可同時協助個體本身與家庭成員。本文以一位聽覺損傷幼童母親參與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的歷程為例,除介紹以家庭為中心的音樂治療外,也會說明家庭對聽覺損傷幼童的重要性,並分析家長參與音樂治療的角色,及分享家長如何看待自己在音樂治療中的角色。最後也會針對家長是否加入早療訓練課程提出建議,提供有興趣的家長和實施以家庭為中心音樂治療的相關療育人員參考。

方法:參與對象是一位聽覺損傷幼童的母親,從幼童初次評估起,持續參加其孩子的音樂治療課每週一次五十分鐘,共計十六週。研究者以課程間觀察和課後會談瞭解家長對幼童在以家庭為中心音樂治療中的表現與想法並以信件訪談的方式瞭解家長如何設定自己在音樂治療中的角色。

 

2019/06/11

練習也是要有態度

一場活動的結束,雖說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但我們依然一步一腳印練習著。

反覆練習是枯燥乏味的,卻也是一種自我修煉,讓人學習枯燥乏味中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讓人學習在反覆練習中找到持續練習的態度。

😀專心練習
😀自發性的邊看譜邊唱
😀新竹聲暉孩子們好棒棒


2018/05/28

聽損者也能學音樂和參加樂團合奏 ,而它不只是休閒與技能 ~

              音樂仰賴聽覺感官接收聲音,經由外耳、中耳,最後由聽覺神經往上傳到大腦解密。一般說法音樂是經由聽覺創作與賞析作品被認為是一門聽覺藝術然而聽力受損者是否因為如此就失去探索感受音樂的美好接受個別或團體音樂相關訓練的機會呢?世界上也有許多知名音樂家先天或後天聽覺受損狀況,葛蘭妮,曾經到臺灣演出的蘇格蘭打擊樂演奏家,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新聞也曾報導彰化縣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鄭竣壬、鄭博謙兄弟二人克服聽覺障礙學習鋼琴、大提琴、二胡等樂器,哥哥鄭竣壬畢業於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並就業中,弟弟鄭博謙則是就讀於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香港舞蹈家黃耀邦是一位聾人克服本身聽不到音樂的障礙努力學習舞蹈之外,也成立舞蹈團。臺灣則有一位先天重度聽障舞者林靖嵐成立了聽障舞蹈團,也到各地演出。因此,聽力障礙並不能阻止個體與音樂成為朋友。


        無論是個別學習樂器或團體合奏練習的過程即是一種自我磨練,尤其聽障者先天或後天的聽覺感官比一般常人弱。然而,同上述人士中可知道磨練可以讓人成長,更有能力面對不同的挑戰與解決問題。學習音樂與樂團練習更不會讓他們的學業有所退步,反而是助力。以上述鄭姓兄弟而言,二位並未音樂學習樂器與參與樂團練習而讓課業退步,同時本身學習二胡與大提琴而有機會加入國樂團,而這是一種融入團體的機會,一種社會人際關係學習的機會。

2018/05/25

第九屆兩岸四地啟智服務研討會:融入音管鐘樂團於國中特教班藝術與人文聽覺藝術課程之實務分享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運用音管鐘在國中特教班藝術與人文聽覺藝術課程教學實務設計之可行性本文針對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草案藝術與人文意義與內涵、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以及音樂治療相關理論,進行文獻探討;瞭解經由音樂治療理論與角度的樂器教學與合奏方式,以作為國中特教班聽覺藝術課程可進行教學實務設計模式之探討。本文利用音管鐘的樂器特色,針對國中藝術與人文聽覺藝術進行主題性的教學設計,發展適合國中特教班學生的聽覺藝術課程單元。從課程開始前的評估以瞭解每位學生在認知理解、注意力、反應力與肢體動作等、課程中的調整學生敲奏位置以利其融入團體合奏練習,最後再以音管鐘合奏演出方式作為學習成效的呈現。

2018/04/20

音樂治療中的音樂


近來似乎都在回顧過去所寫過的文。雖是寫於過去,但是現在看了還是有感。想想,開始寫第一篇部落格文是在YAHOO奇摩的部落格那時正在美國進修著。曾經在奇摩關站時停止經營,轉往臉書,就這樣來來回回的,沒多久又重新現在這部落格重新開始在,還好當初在奇摩正式關站前有把資料預先存檔著,就這樣寫著也超過十年。


音樂治療,顧名思義,情境中應該會有音樂元素在,但是否會一直存在而不間斷呢?
音樂治療情境中的音樂代表著甚麼?


2018/02/01

樂器擺置也會影響服務對象能力的判斷

當看到服務對象無法順利敲音磚、鐵琴,或是木琴的時候,為了釐清問題(例如: 視知覺、視動協調、動機等問題外),也要思索是否樂器擺置的方式有問題。

有時調整樂器的擺置方式是必要的。


換個方式思考,樂器都是固定的,習慣方式都是平放在地上或桌面上。又,桌椅高度也可固定,無法調整。因此,平時都是個體將就適應樂器擺置的方式,當個體做不好,都是責備不專心、沒耐心、沒動機,或習慣不好;也可能認為別人都可以做到,個體卻為什麼不行?


如果我們願意換個角度來思考對方為什麼不行呢?

2017/07/21

機動性的環境布置對我言很重要

機動性的環境布置對我而言很重要


所謂機動性是指我會依個體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在下一堂課做些布置,可能也會利用上堂課所的呈現的樣子 ~ 原因如下:

1.           了解療育一段時間後目前有具備哪些的能力
2.           是否有習得應有的能力
3.           觀察他們在環境變化時的情緒與行為表現
4.           觀察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5.           如何尋求協助

話說這不是音樂治療嗎?
音樂治療不是應該用音樂嗎?

2017/06/06

透過樂器本身的特質,瞭解各種音樂與樂器提供的多感官刺激 ~

每種樂器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就如同每個人抑是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特質。

大家是否曾經細細觀察與探究每種樂器的特質,像是樂器的聲音、樂器的外表、樂器的材質、樂器的重量,或樂器的溫度等等!?

2016/12/25

現場音樂的重要🎵🎶🎶🎵🎶

星期五社工和慧芳老師跟我分享上周六(2016/12/17)耶誕節聯歡會的音樂伴奏帶來的反應,也提到家長與理事跟慧芳老師說今年的戲劇演出感覺很不一樣。也許觀眾們不能很確定的指出哪裡不一樣,但是感覺到了不一樣,這讓人開心!! 合作單位和慧芳老師清楚知道不一樣和現場音樂的重要性更令人感動。談著談著 ~ 慧芳老師跟我開心的說明年繼續合作,這樣的團隊合作感覺很棒!!

簡單介紹小小劇場,這也是一種團隊合作模式,涵蓋有:
慧芳老師指導的繪本與表演
大元老師指導的會場布置
以及音療師的現場伴奏
戲劇外的重要工作人員,當然不能少的有家長們與新竹聲暉所有工作人員們😍

2016/11/15

注意力交響樂第七章說明


在第七章談及音樂治療有不同的治療學派,例如:


1.以兒童發展為主的發展性音樂治療法;
2.以音樂本身的架構為模式的創造性音樂治療法;
3.融入音樂教學法理論架構所發展的模式;
4.以行為分析學派為主的應用行為矯正原則音樂治療法;
5.以心理動力為取向的心理動力導向音樂治療法,以及邦妮引導想像音樂治療法;
6.與醫療相關的神經學音樂治療法、音樂治療於健康照護,以及生物醫學理論音樂治療。


音樂模式注意力訓練課程是以認知心理學和部分音樂治療學派作為建構的理論基礎。因此,在本書第七章則是針對運用於特殊教育領域的音樂治療學派做簡單的介紹,對於想要了解音樂治療的朋友可以參考。

2016/11/11

注意力交響樂之學習手冊說明

在注意力交響樂-學習手冊書中的題目沒有樂理認知沒有樂理訓練 ~

但是有音樂基礎的家長或音樂老師可自行做事後補充

屬於靜態性或說紙本練習的音樂遊戲題目

書中的題目主要在注意力訓練,但有注意力有-觀察力等等下

音樂遊戲: 圖形區辨圖形或樂器配對、數數、數量、順序記憶、連連看、迷宮等等

也可以藉由引導者引導觀察

此外 ~ 書中的音樂遊戲還暗藏很多遊戲可由引導者自行延展

範例如下:

2016/11/09

為什麼是音樂?

為什麼是音樂?

1.       音樂本身就具有完整性和持續性

2.       音樂之所以能夠吸引個體注意力而專注聆聽,始自於音樂本身的組成就是多元性,包含:音高、音量、速度、節奏和拍子等。

3.       與音樂有關的樂器更是多樣化,而樂器的多樣化碰上構成音樂的不同異質元素所擦出的火花,更是讓音樂充滿無限的變化與可能。

2016/10/30

音樂如千層蛋糕

當我們認為音樂可以改善注意力的時候
音樂是指聽音樂還是練習樂器??
是音樂改善還是音樂訓練改善注意力
音樂訓練包含的項目有哪幾種?
音樂活動一定就能改善注意力嗎?
~~~~~~~~~~~~~~~~~~~~~~~~~~~~~~~
圖片檔擷取自注意力交響樂 第四章音樂能夠改善注意力的原因




#資料來源
蕭瑞玲、孟瑛如(2016)。注意力交響樂: 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新北市:心理。

2016/10/26

分享注意力交響樂之第一章


這部分有談論『注意力與認知雙重處理系統』。認知雙重處理系統(dual process models of cognition)涵蓋自動化處理與控制處理兩種機制,而這兩個機制是否能夠正常運作也會影響注意力。在這段則分以下兩部分做討論 ~ 
一、     雙重處理系統
二、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

在這本注意力交響樂之第一章中,筆者在每個討論都會以自己的實務經驗舉例做說明,例如

自閉症兒童對聲音的高敏感狀態,而容易被聲響嚇到與此機制也有其相關性。

為什麼需要瞭解這個機制呢?與音樂活動設計和執行過程有什麼關係呢?聽音樂或開車也都與

習慣化有關 ~

2016/10/25

談注意力交響樂之第十一章音樂模式注意力訓練活動之補充篇


     在注意力交響樂第一章提到Cohen透過訊息處理歷程及注意力成分進行統整可參考下圖  此圖在本書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筆者利用Cohen觀點分析了所有補充在第十一章的十一種音樂活動中。第十一章不只有音樂活動的步驟,也讓大家可以在『說明』這一部分看到個體在接受音樂活動過程中的注意力歷程。另外筆者也建議大家可以用最熟悉的遊戲:123木頭人來想想圖中的注意力時間序列架構 ~


🌞注意力其實並非只是注意力





2016/10/24

注意力交響樂之教案 ~ 為什麼會有教案呢?

這是第一次把自己的課程內容用教案方式呈現但是過去我自己是一位不喜歡呈現自己私人教案內容因為整個音療過程中變化性大教案中的每個步驟不一定適合其他服務對象除了考驗引導者在帶領過程中要如何迅速觀察分析與轉換之外,有時需要引導者在步驟與步驟之間再加入一個小步驟或視其中狀況做改變。另外,也不能從教案中明確的看到引導者在實際執行活動過程裡是如何引導、觀察,以及何時給予協助等等。
     

注意力交響樂-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作者:蕭瑞玲、孟瑛如著

注意力交響樂-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書籍介紹

  無論是在學業學習、人際關係、職場工作,或是整理家務上,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且是取決於個體能夠接收資訊、進而理解所得到訊息的第一道關卡。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範例解說,讓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讀者,能輕易理解書中多元及生活化的音樂活動,甚至是親子活動的延伸,並提供實務上可立即運用在現場教學的音樂模式注意力訓練課程教案。

2016/08/29

活動中的起承轉合之目的在於非音樂能力



多數人認為音樂治療、音樂療育、功能性/目標性音樂遊戲等的觀察介入行為僅限於{{音樂}}活動進行過程;也因為如此,多數人會認為進入了音樂才是正式上課,才是{{}}上課。

其實不然 ~


整體療育過程從服務對象出現就已經開始 ~
活動觀察則是從治療師下達指令進入音樂活動的進行式即開始


2016/06/10

聽著 五月天 第二人生 之感

尋找著歌曲
聽著五月天的第二人
音樂聆聽是音樂治療常會運用的一個活動
在音樂聆聽與討論中
音樂與歌詞總是一種可運用的溝通媒介
可以與服務對象討論
可以與朋友暢談
音樂可以搭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
可以只是單純聆聽
可以是語言上的討論
尋找著歌曲
聽著五月天的第二人生

讓自己我這樣的想法

很喜歡這首歌  但是最喜歡的是

生命不是過程 而是美麗旅程 風景有 亮和暗 也有愛和恨
第一站叫天真 第二站叫青春 下一站 的名字 等你去確認

在走過的人生歲月
我們正站在人生哪一站呢?

無論走在人生那一個階段
無論所面對的困難為何
無論所面對的瓶頸為何
無論所面對的挑戰為何

都要努力安定自己的心
面對與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自己的工作

若不是選自己所愛
那就讓自己愛自己所選
別因為不是選自己所愛
而讓自己有藉口
愛自己所選
也是相信自己的一部分
先相信自己
才能努力的往前走
面對困難
也才能有能力解決

因為

自己相信自己
自己信任自己


在工作上
若是選自己所愛
那一種祝福
因為自己選擇
更要相信自己
更要信任自己

遇到困境
唯有相信自己
才能撥雲見日

唯有相信自己

才能聽挺直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