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學前特殊教育 音樂活動變化多 提升特殊兒學習動機 (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107年3月23日)

文/蕭瑞玲(音樂治療師)  

「動機」在學習歷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當個體有動機,才能集中注意力,也容易引起想參與活動的反應,進而有效的學習。什麼是動機?簡單的說,當我們有「想要」的念頭,才會開始思考怎麼去獲得。「想要」就像開關,而「動機」則是一扇門,用想要開啟動機這扇門,才有辦法進入學習新技能的六個階段:獲得、流暢運用、精熟、維持、類化和調整。


反覆練習無趣   易扼殺學習動機
 當打開動機,進入「獲得」階段後,接著從一開始的「有意願參加」到「主動參加」,從對新技能由「感覺陌生」到「熟練」,再到「處於各種狀況都能應用自如」,這過程中須不斷練習。然而,反覆練習的過程通常是枯燥、無趣的,因此,保有高度學習動機,以持續學習技能,成為一種考驗。
 師長要如何誘發特殊需求幼兒「想要」的心理,進而協助他們產生學習動機,並且保持高度的學習動機,不因反覆學習而陷入枯燥無味的循環中?最重要的,是設計的學習活動必須要充滿趣味,富有變化,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多感官刺激。我認為,對需要引發與維持學習動機的特殊需求幼兒而言,音樂與音樂活動恰好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音樂元素多樣  符合特殊兒需求
 音樂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以一首樂曲來說,其中就涵蓋了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還有音符、休止符、反覆記號等各種音樂符號;不同的樂器也會有不同的音色與外形特徵。這些元素不僅讓音樂活動充滿變化,也能提供特殊需求兒童多元的感官刺激。

 以下介紹兩項利用音樂的多變化與多感官,協助特殊需求兒童建立學習動機與持續性學習的介入活動。
介入活動一
聆聽音樂 引發動作練習動機

 先選擇一首約三分鐘的音樂,作為測量動作練習時間的依據。
 我們能選用特殊需求幼兒喜歡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也可以現場唱歌,讓特殊需求幼兒在音樂旋律的陪伴下進行動作練習,就像是律動課程。音樂會使訓練的環境氣氛變得輕鬆些,音樂的速度能刺激他們做動作。
 如果必須延長動作的練習時間,可以連續播放音樂,以三首到四首短曲的時間長度最合適。建議慢慢增長時間,如果操之過急,反而會失去運用音樂作為介入工具的用意。
 我向不少家長建議,在家同樣利用這種方式讓孩子練習動作,家長向我反映,小孩在家確實比較願意執行動態活動練習。

介入活動二
演奏樂器 激起建立社會行為動機

 音管鐘(圖1)、音磚(圖2)、拍鐘(圖3左)與手鐘(圖3右)有八個音,每個音的顏色和音色都不一樣。四種樂器中,音管鐘和音磚是敲奏,拍鐘與手鐘則是以拍和搖的方式演奏。
 我們能利用這些樂器的特色,同時提供特殊需求幼兒視覺、聽覺與動覺的刺激。利用樂器顏色,讓特殊需求幼兒模仿敲奏,他就可在過程中學習「輪流」與「等待」。操作方式如下:A敲紅色的時候,B要注意看A敲了什麼顏色,接下來,B要模仿A敲紅色的音磚。B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克制自己,等待A敲奏,與看A所敲奏的音是哪一個音。
 第二種方式是A念出指定的顏色,B就要敲出聽到的顏色。這項活動可以讓參與活動的人都有發出指令的機會,也就是由A敲出B指定的顏色。除此之外,還可以把數字貼在樂器上,用數字代替顏色,執行上述活動。於是,從顏色轉換到數字,或顏色與數字輪流使用,特殊需求幼兒不會感覺是在進行同一種活動。
 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吸引特殊需求幼兒集中注意力,進而順利完成學習六階段,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到新技能。.

新增說明文字

#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