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多元音樂活動 助智能障礙兒提高學習力 (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107年8月24日)

    智能障礙兒童和一般兒童在訊息處理、語言溝通、動作能力、社交行為、情緒行為及學業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他們的學習狀況也因此受影響。

 智能障礙兒童的特質有:容易分心且選擇性注意能力低;記憶力不佳,尤其是短期記憶部分;舉一反三的能力弱;情境改變會讓他們無法順利用已有的技能或經驗解決問題;經常失敗,產生挫折感,導致學習動機弱並缺乏自信心;反應速度比一般人慢;語言理解力弱。因此,智能障礙兒童的學習過程不僅經常遭遇到困難與挑戰,也必須比一般人花費更多的時間練習。

 我們知道「學習」可分為習得、流暢、精熟、維持、類化和調整六個階段,而每階段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礎,直到達成設定的目標;音樂治療正是適合幫助智能障礙兒童達到學習目標的介入方法。 

 音樂治療是由音樂治療師利用音樂與音樂活動,為個體評估及了解個體的能力後,再針對他的需求訂定相關目標;其中涵蓋了認知、肢體動作、語言溝通、社交行為與心理情緒五項能力。音樂治療是以個體的需求為考量,且重視個體「此時此刻」的表現;是同理與理解個體,並和他在成長的道路上同行。在智能障礙兒童的輔導方法與策略中,納入活動多元的音樂治療,不僅可以給他們多感官的刺激,更可利用音樂的結構性,在歡樂的氣氛下協助他們成長,達到個人化目標。 

 目前許多國家的特殊教育已經提供音樂治療服務,讓智能障礙兒童能在不同模式方法的輔助下增進學習,例如,美國有些特殊學校把音樂治療活動與個別化目標結合。  

 以下介紹四項可提升智能障礙兒童學習成效的活動。
改善注意力
 如前述,智能障礙兒童容易分心,不容易聚焦學習,選擇性注意力更是他們的弱點。我曾經利用多種不同樂器的音色與速度協助他們,例如:節奏性樂器─三角鐵、皮鼓、響板、手搖鈴,旋律性樂器─音磚、木琴、電子琴和鋼琴等。

 在一開始的音樂活動,他們須一邊拍皮鼓,一邊聽我的伴奏聲音,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就要運用到分配性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和持續性注意力。接著,請他們配合我的皮鼓聲音(主要訊息)拍鼓,並且忽略我用手搖鈴製造出的聲音(次要或當時不重要的訊息)。他們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必須要選擇注意聽皮鼓的聲音,而不能被手搖鈴的節奏聲影響。因此,他們不僅會運用到分配性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和持續性注意力這三種注意力向度,還會運用到選擇性注意力。

提升自我認同與自信心
 特殊教育策略中有「減量」與「簡化」,教導者可利用工作分析,依智能障礙兒童的能力,細分活動步驟,這也是音樂治療會運用到的輔助策略。
 設計音樂活動時,要以智能障礙兒童的能力作為練習長度的測量標準,再慢慢增加練習的分量,智能障礙兒童會在這過程中,發現自己有辦法掌控與操作樂器活動,活動過程中,教導者宜給他正向增強(如口頭讚美等),他獲得成功經驗,知道自己做得到,就會重拾自信心。
 從「雙手一起拍鼓」,逐漸變成「左右手輪流拍鼓」;從「一次拍八下」,延長到「一次拍八下,連續拍兩次」。為了讓活動有趣,我還會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加入速度變化,讓大家「快速拍八下」後,接著「慢慢拍八下」。

加強記憶力
 最簡單實用的活動,是請智能障礙兒童先「聽」和「看」我用雙手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上拍出節奏,再模仿我的動作。動作可以是:拍手兩下,接著拍腿兩下,再拍手一下,最後拍腿兩下並開口說「喔」。
 另外,我還會把好幾種樂器排成一列,請智能障礙兒童注意看,記住每一種樂器的位置,等他們覺得記住了以後,我再打亂樂器的排列順序,讓他們按記憶,把樂器排回原來的位置。
 音樂治療能提供愉快的氣氛,協助智能障礙兒童在不斷反覆練習中建立概念,再由不會轉為熟練,也讓他們經由個別化的目標建立與音樂活動設計,得到適當的輔助,並協助他們融入團體。因此,「活動多元」的音樂治療,很適合作為輔助智能障礙兒童成長的媒介。.


#音樂治療與早期療育
#音樂治療與特殊教育
#多元目標音樂活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