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4

音樂治療在聽損者聽能復健之實務分享刊於新竹聲暉第39期會訊

    聽能復健的角色就在協助聽損者學會應用聽覺接受外界訊息,進而能發展可與人溝通的語言技巧。聽能技巧發展程序依序是察覺、區辨、辨識,以及理解,對聽損者在開始配戴適合的聽力輔具(: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之後,聽能復健則是他們要踏入的第一步。多數人常會忽略這部分,試想配戴聽力輔具的用意是甚麼呢,開口說話當然開是第一首要目標。但是,語言並不是用嘴巴把話說出,它是涵蓋了「聽」、「說」、「讀」和「寫」的歷程,而「聽」是語言發展的第一道關卡。






簡單地說,「聽」與「說」猶如脣齒相依,是共存的,是相互依賴的。語言目的在於與人溝通,而溝通是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有來有往的過程,更是一種輪流與等待的過程。因此,在雙向互動過程中,在等待與輪流過程中,「聆聽」就在這過程中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再則,社會上逐漸重視個體的口語表達能力,要如何把話說得清楚,也與聆聽有絕對關係。畢竟,唯有聽的清楚正確,才能確切的傳達自己的想法,避免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音樂治療是能幫助聽損者增進聽能技巧的介入工具。音樂對大眾而言是一種透過聽覺感官經驗的活動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認為音樂治療並不適合作為聽損者在聽能技巧上的復健工具反之音樂治療是幫助聽損者重建聽能技巧的一項介入方法。美國愛荷華大學音樂院暨溝通障礙系教授凱特.吉菲爾(Kate Gfeller)表示美國自1983年開始應用音樂治療協助使用聽力輔具的聽損者,尤其,隨著人工電子耳科技技術日新月異下,越來越多聽損者能更敏銳感受音樂中的高音與音質。音樂是由音高、力度、速度、旋律與音程等元素所構成,加上各種樂器都具有自己的聲音特色,音樂治療師可利用各種音樂元素、樂器聲音特色,設計目標性音樂治療活動,進而提升聽能技巧。再則,音樂及語言有相似之處,想想我們平時說話時就充滿了不同音高、音程、音調和速度等等變化。因此,利用音樂調整聽損者聆聽與說話的速度,也有助語言認知上的學習。


    以下為音樂治療可介入各能力的舉例說明:

1.          察覺能力
透過音樂持續演奏的突然中止,測試聽損者能否察覺聲音消失。反之當停止的音樂再度響起聽損者是否能察覺聲音與正確位置

2.          分辨能力
利用不同樂器音色讓聽損者區辨音色差異也可以利用發聲方式讓他們練習區辨音高與音調更可以把要練習的發音編入曲子中讓聽損者邊聽邊唱練習區辨力外也同時調整構音咬字清晰度。

3.          辨識能力
可用自編歌謠方式,完成樂器名稱與樂器的正確配對。此活動除了可進行辨識能力之外也可以協助聽損者在於認知記憶與注意力的提升

4.          理解能力

透過歌曲、合奏與討論,使聽障者透過歌曲建構語彙句子文法以及聆聽的持續度也能藉由口語表達過程過程中瞭解他們在聆聽理解程度並適時提供更進一步的解釋以確定他們確實理解語彙或句子的意思。


#新竹音樂治療
#聽損也能藉由音樂治療提升聽能
#音樂治療與聽能訓練
#音樂治療與早期療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