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5

老師,我是聰明的小孩


每週五是小育固定上課的時間,每次一到教室的第一件事,不管是外公外婆或是媽媽,都會要求小育向我說聲早安,今天也不例外,等他像我問早後,我會請他脫鞋子後,要放好在鞋櫃上,隨後,他都會主動幫我把桌椅排好,坐好,準備上課,但今天的他,一如反常,在鞋子放好後,跑到我旁邊,抬頭看著我說老師,我是聰明的小孩。 當我聽到他咚咚咚的跑到我身邊,笑咪咪的說老師,我是聰明的小孩時,這8個月他在家長的安排下,真的進步很多,我也知道小育很聰明,學習吸收力強,常常會立即在適當情境和場合,適切運用自己所學會的句子或與人對應的表達技巧,當我聽到這一句話時,我開心的對小育笑著對他說對啊!!小育是一位聰明的小孩。” 

小育,今年3歲,是個愛聽音樂唱歌跳舞的小朋友,認識他時,他才2歲多,好勝心強,人小志氣高,凡事堅持自己動手,不管教室的樂器是否很重,小育會堅持自己拿樂器或搬動桌椅,我要協助時,會把我的手給撥開。  小育也是一位學習和探索欲望強的小朋友,在第一次評估時,對所看到的樂器產生好奇,主動想要玩,而他玩的過程中,並不是只玩,而是,他都會以探索的方式來瞭解這些樂器。 那時的他,與我說話時,多是以仿說、片語式或是需要口語提醒下,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 

 這幾次上課還發現小育會唱的歌很多,範圍寬廣,例如小育不只會唱小星星,還可以唱整首雨夜花,由真善美電影主題曲改編的”DO-RE-MI”一曲,小育也唱得很讚,小育唱歌時,也同時展現不錯的音準和節奏能力。  基本上,小育對環境聲音變化很敏感,當我播放音樂時,他可以意識並知道音樂型式或速度等變化,不管是快板或節奏變化或聲音高低變化的音樂,又或是童謠對這些音樂的變化有很多反應,例如: 聽到不熟悉或慢板音樂,小育會安靜站著一邊笑一邊聆聽或是會微微動動身體,小育一聽到熟悉的或快板音樂出現時,立即會隨音樂擺動身體肩膀跳舞,還會告訴我老師,和我跳舞

小育對有音樂有很強的敏銳反應,也很喜歡我課堂上所播放的各類型音樂,在樂器選擇上,小育並沒有一定的喜好,他好奇心重,探索欲望強,觀察動機強且敏銳,也有很強的操作動機,對教室內所能夠看到的樂器,如鐵琴、鈴鼓、多功能和弦琴、鋼琴或吉他等等,小育都會專心的觀察,也會主動動手玩奏,聽聽這些樂器聲音有何不同。

當我利用這些樂器與他互動時,小育也給很多回應,他會與我一起舉高手邊拍鈴鼓,也會與我一起搖鈴鼓,因為他有專心觀察我的動作,所以,他也會模仿我的動作拍鈴鼓;又因為小育有專心聽且手耳協調性和聽辨能力佳,他可以確實模仿我的節奏拍鈴鼓。 

小育思緒清楚的知道他自己要如何學習與得到他要的知識他,因為,小育自己有自己的步驟。  就像小育看到我在彈吉他,他從一開始就不會急切的做反應,也不會想要参與,整體看起來,他的安靜不動會讓以為他沒有興趣或他根本就不想學習,但是,這一切都只是學習的開始,小育先用眼睛觀察我彈吉他時的手指動作,接著再他慢慢伸手模仿我彈奏吉他,最後,小育則是想要拿走我的吉他,他想要像我一樣,自己一邊抱著吉他一邊撥弦,雖說這把吉他對小育而言,確實有些大,要由小育自己邊抱邊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我卻看到一位小小孩努力用他的小身體,沒有因為這個挑戰而有情緒,沒因為這個挑戰而退卻,他會一試再試,而透過這個過程,小育確實證明他是一個聰明的小朋友,因為,我很清楚看到,對於學習一項新東西或對一項新技能活動過程裡,小育思緒明確,會想要按部就班學習一項新知識,而這按部就班是以他自己的步調為主,當我以他的步調為主時,我確實也看到小育在音樂治療課程裡的成長。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小育才三歲,怎麼可能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步調,第一時間第二時間都沒有反應,家長不需要急切的拉孩子的手做反應,就如同小育,他有自己的步調,只是他所展現的第一步觀察行為很容易被誤解,但是因為我等待與觀察,所以我看到小育本身有三個大步驟的學習過程,這是他本身具來的能力,但是,常常因為小朋友處於第一步驟觀察別人下,而被心急的家長或是其他的人直接拉手做任何活動,對這些孩子而言,所傳達的訊息所接受到的是壓力,想想我們自己,別人不知道控制自己的力量,突然拉我們前走,或是,拉我們的手做任何動作,我們的心情如何,我們第一時間的動作反應時甚麼,如果我們會因為這樣的舉動而不舒服,縱使我們想要協助小朋友,我們都應該就思考拉手的力道控制。  同時,我們也應該相信,就如小育說的老師,我是聰明的小孩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步調,第一時間第二時間都沒有反應,我們需要適時等待與觀察,同時間,我們也在腦中思考如何協助與引導,當我們急於小朋友要做出反應而拉手協助時,我們要想的是,這個反應是小朋友經過大腦思考後,才重新反應在行為上,又或是我們拉他們的手所做出的反應,過程中,小朋友們完全沒有思考,沒有讓大腦重新連結的機會,另外,有的小朋友因為自己的能力問題,反應歷程比較慢,所以我們需要等待孩子,給孩子有時間反應,但是不代表我們一直等待,如果不知道要等待多久,我們可以反應與反應之間,心中默數三到五秒鐘,同時在這數秒等待的過程裡,我們也要觀察他們,想想要如何從中協助,要給多少協助,先要給口語提示,還是肢體協助,又或是,因為理解力低或肢體問題或當下狀況需求,要給予全程的示範。

等待孩子 ~

讓她們的大腦有機會思考與連結,而這過程需要我們的等待,

等帶孩子 ~

  他們很敏感,我們以為我們將急切和焦慮的心情隱藏的很好,但是,孩子們都感受的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