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2

每個人都適合音樂治療嗎?

2005年當我還在醫院服務時,復健科醫師轉介一位專業的音樂演奏家P,為了怕家屬對音樂治療的有所誤解 ,在第一堂評估課程開始前,首當重要的是和家屬做溝通,除了先瞭解他們對音樂治療的期待外,也讓家屬瞭解音樂治療,雖說個案是專業的音樂家,但在療程成跟個案和家屬可以有明確的溝通和共同方向,個案還是可以透過療程得到改善。

P可以聽懂對方的談話內容,正式進入療程前,也和P溝通我在這裡的目的,讓P瞭解音樂治療的用意與目標,請她態度放輕鬆,也協助她""音樂,讓她瞭解音樂治療中沒有對與錯 ,忘掉過去需要呈現完美的演奏家。


在第一次評估過後,我決定將音樂治療活動分為: 呼吸氣訓練 、刺激其肢體移動的動機、 增強其雙手的伸展,整個過程中,很高興P瞭解治療師的目標 ,在一個月的療程中,她的態度一直是輕鬆。

但是,就在當有一天慢慢將樂器轉換到鍵盤時,P顯露完美態度,每當P反覆彈奏時,我會當下以其他活動或合奏方式轉移她的注意力,有時可以適時以口語提醒,讓她有機會面對當下的問題。

 對於一位從頂端到谷底的人,她是否能有過去的水準並不是當下首要目標,過程會先避免使用P的專業樂器,因為我們必須考慮跟觀察她的情緒反應,鍵盤可以慢慢當介入樂器,主要目標是為雙手的伸展和恢復手指的靈活度,並不是為了讓P完美彈奏樂章,治療師也不立即提供任何樂譜,在當下,對P而言,樂譜並不會有太大的意義。 

音樂治療著重於溝通、肢體、認知 、心理 、社會、情緒等功能,這才是對個案有幫助的 ,之後才慢慢透過持續的療程,觀察與評估,再適切的將主要樂器帶進活動,但以個案為主與其溝通,若是個案不願意,過於急切,反而會讓個案退卻。

上述的P有動機想再回到舞台上,所以她積極配合,但是另一位S則完全拒絕任何與音樂相關活動。 

S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安養中心因為S過去是一位演奏家的背景,安排音樂治療協助她融入團體。  第一次見到她時,她面帶和善,樂於與我和護士交談,但是,當她看著我拿著吉他時 她開始生氣。  S一直問是誰叫妳來的? 是誰告訴妳的?


接著她開始說她從小就拉小提琴,參加交響樂團,家人一直對她有很大的期許,都是家人在要求,一直就是在練習這些東西,我不要,我不要再每天反覆練習,我不要任何跟音樂有關的活動。最後她這麼說"I had enough with music."  

當下,我們沒有堅持並尊重她的決定。

 在這件事之前,S曾經出現在團體音樂治療課程,她的參與性不強,一直說著治療師在浪費時間,找錯人了
S就如她自己所說的夠了!!” 她不要有音樂,也不要玩樂器了!

這時治療師可以透過不定時訪談或找相關專業人員詢問,以了解她是想隔離自己,疏離人群,或是她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感到無奈沮喪,因為她沒辦法再像過去一樣的拉奏小提琴,沒辦法再展現她的專業,以顯現自己的存在價值。 

就像S"妳看,我都聽不到妳在說話, 我帶著助聽器。雖然S會出現在團體中 但她並不參與,她多半是低頭睡覺著,縱使沒睡,也是低頭,治療師給的樂器,她會放在一旁。  身為專業的演奏家,其實會比一般未受訓練的人更不能馬上進入音樂治療的療程,因為音樂家本身對於音樂表現的挑剔是一個因素。

雖然,後來沒有機會再到這個安養院,假設當時後續仍有機會繼續提供服務,我會先重新完整瞭解S的背景,也可以先從單純的拜訪聊天,慢慢漸進式協助她重新為音樂而感動,但是假如她有她的原因,依然堅持拒絕音樂,我想這世界很美好,可以協助她走進團體與人互動的介入方法有很多樣,如: 繪畫、烹飪和戲劇等待,這些都可以讓她生活更豐富。

喜歡音樂或有音樂背景的人不一定適合音樂治療,對音樂沒有行為反應,也不代表他們不行音樂治療,音樂治療是否對個案們能提供有效性的協助,需要透過音樂治療師專業評估,  才能釐清問題,得到最好的協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