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聽損者也能學音樂和參加樂團合奏 ,而它不只是休閒與技能 ~

              音樂仰賴聽覺感官接收聲音,經由外耳、中耳,最後由聽覺神經往上傳到大腦解密。一般說法音樂是經由聽覺創作與賞析作品被認為是一門聽覺藝術然而聽力受損者是否因為如此就失去探索感受音樂的美好接受個別或團體音樂相關訓練的機會呢?世界上也有許多知名音樂家先天或後天聽覺受損狀況,葛蘭妮,曾經到臺灣演出的蘇格蘭打擊樂演奏家,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新聞也曾報導彰化縣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鄭竣壬、鄭博謙兄弟二人克服聽覺障礙學習鋼琴、大提琴、二胡等樂器,哥哥鄭竣壬畢業於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並就業中,弟弟鄭博謙則是就讀於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香港舞蹈家黃耀邦是一位聾人克服本身聽不到音樂的障礙努力學習舞蹈之外,也成立舞蹈團。臺灣則有一位先天重度聽障舞者林靖嵐成立了聽障舞蹈團,也到各地演出。因此,聽力障礙並不能阻止個體與音樂成為朋友。


        無論是個別學習樂器或團體合奏練習的過程即是一種自我磨練,尤其聽障者先天或後天的聽覺感官比一般常人弱。然而,同上述人士中可知道磨練可以讓人成長,更有能力面對不同的挑戰與解決問題。學習音樂與樂團練習更不會讓他們的學業有所退步,反而是助力。以上述鄭姓兄弟而言,二位並未音樂學習樂器與參與樂團練習而讓課業退步,同時本身學習二胡與大提琴而有機會加入國樂團,而這是一種融入團體的機會,一種社會人際關係學習的機會。

2018/05/25

第九屆兩岸四地啟智服務研討會:融入音管鐘樂團於國中特教班藝術與人文聽覺藝術課程之實務分享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運用音管鐘在國中特教班藝術與人文聽覺藝術課程教學實務設計之可行性本文針對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草案藝術與人文意義與內涵、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以及音樂治療相關理論,進行文獻探討;瞭解經由音樂治療理論與角度的樂器教學與合奏方式,以作為國中特教班聽覺藝術課程可進行教學實務設計模式之探討。本文利用音管鐘的樂器特色,針對國中藝術與人文聽覺藝術進行主題性的教學設計,發展適合國中特教班學生的聽覺藝術課程單元。從課程開始前的評估以瞭解每位學生在認知理解、注意力、反應力與肢體動作等、課程中的調整學生敲奏位置以利其融入團體合奏練習,最後再以音管鐘合奏演出方式作為學習成效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