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群體擊鼓積極改善身心獲證實 勝過百憂解

【大紀元2016年04月13日訊】本文作者Sayer Ji是知名「自然療癒」網站GreenMedInfo.com的創始人,本文原刊於該網站,譯文略有刪節。
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旗下的期刊最近刊載一篇論文,從科學角度證實了眾多群體擊鼓者的親身體驗:群體擊鼓活動可帶來身心狀態的顯著變化,包括有效治療抑鬱焦慮並增強適應力。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抑鬱症是人類生病和殘疾的最重要原因,而精神藥物還有嚴重的副作用,其中包括永久關閉人體的自癒機制;由此,對非藥物替代療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群體擊鼓會是解決之道嗎?
這篇論文題為「在精神健康服務用戶中以群體擊鼓干預焦慮、抑鬱、心理韌性、炎症免疫反應的效用」。論文的作者——九位英國研究人員招募了30名求助於精神健康服務、但尚未用抗抑鬱藥物的成年人,組織他們在10週時間裡每週參與90分鐘的擊鼓活動。

2016/11/18

孩子們的療育課程目標

孩子們的療育課程目標是甚麼?


獨立自主是必須要被考量與建構的目標


療育中的孩子需要的目標是甚麼?
如何訂定?


對自己而言 ~ 
目標所帶來的結果是為了讓這些孩子們能面對成人獨立生活,不是當下看到立即性效益。


抑制與壓制也許可以,但是成人的他們是否能獨立面對-解決生活問題,是否能獨立工作賺錢生活。


目標是看長遠,而非現在。


能力是為了成年後的他們,所以一步一腳印往上穩穩地堆積,才能協助這些孩子們。

2016/11/15

注意力交響樂第七章說明


在第七章談及音樂治療有不同的治療學派,例如:


1.以兒童發展為主的發展性音樂治療法;
2.以音樂本身的架構為模式的創造性音樂治療法;
3.融入音樂教學法理論架構所發展的模式;
4.以行為分析學派為主的應用行為矯正原則音樂治療法;
5.以心理動力為取向的心理動力導向音樂治療法,以及邦妮引導想像音樂治療法;
6.與醫療相關的神經學音樂治療法、音樂治療於健康照護,以及生物醫學理論音樂治療。


音樂模式注意力訓練課程是以認知心理學和部分音樂治療學派作為建構的理論基礎。因此,在本書第七章則是針對運用於特殊教育領域的音樂治療學派做簡單的介紹,對於想要了解音樂治療的朋友可以參考。

2016/11/11

注意力交響樂之學習手冊說明

在注意力交響樂-學習手冊書中的題目沒有樂理認知沒有樂理訓練 ~

但是有音樂基礎的家長或音樂老師可自行做事後補充

屬於靜態性或說紙本練習的音樂遊戲題目

書中的題目主要在注意力訓練,但有注意力有-觀察力等等下

音樂遊戲: 圖形區辨圖形或樂器配對、數數、數量、順序記憶、連連看、迷宮等等

也可以藉由引導者引導觀察

此外 ~ 書中的音樂遊戲還暗藏很多遊戲可由引導者自行延展

範例如下:

2016/11/09

為什麼是音樂?

為什麼是音樂?

1.       音樂本身就具有完整性和持續性

2.       音樂之所以能夠吸引個體注意力而專注聆聽,始自於音樂本身的組成就是多元性,包含:音高、音量、速度、節奏和拍子等。

3.       與音樂有關的樂器更是多樣化,而樂器的多樣化碰上構成音樂的不同異質元素所擦出的火花,更是讓音樂充滿無限的變化與可能。

2016/10/30

音樂如千層蛋糕

當我們認為音樂可以改善注意力的時候
音樂是指聽音樂還是練習樂器??
是音樂改善還是音樂訓練改善注意力
音樂訓練包含的項目有哪幾種?
音樂活動一定就能改善注意力嗎?
~~~~~~~~~~~~~~~~~~~~~~~~~~~~~~~
圖片檔擷取自注意力交響樂 第四章音樂能夠改善注意力的原因




#資料來源
蕭瑞玲、孟瑛如(2016)。注意力交響樂: 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新北市:心理。

2016/10/27

以下圖片經過家長同意
第一張和第二張圖片是媽媽開心與我分享在幼兒園的表現狀況
第三張是前兩天傳來的分享
其中一段話媽媽提到: 音樂治療説真的家長很難短期看到效果 但我孩子由怕音樂聽音樂會哭到現在會亂跳舞 其實就是進步!!
這段話 音樂治療家長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效果很多家長說過的話所以有的一堂課、一個月、三個月就離開了!!

看到這些訊息 ~  最開心的莫過於這樣
家長看到孩子的不一樣
也認同這樣的進步

分享的家長堅持了 ~ 所以他們看到了改變的孩子!!
圖一  聯絡簿













圖二   LINE分享












圖三    LINE分享







討論一: 時間長度與改善效益會因服務對象不同而在不同的時間達到目標

2016/10/26

分享注意力交響樂之第一章


這部分有談論『注意力與認知雙重處理系統』。認知雙重處理系統(dual process models of cognition)涵蓋自動化處理與控制處理兩種機制,而這兩個機制是否能夠正常運作也會影響注意力。在這段則分以下兩部分做討論 ~ 
一、     雙重處理系統
二、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

在這本注意力交響樂之第一章中,筆者在每個討論都會以自己的實務經驗舉例做說明,例如

自閉症兒童對聲音的高敏感狀態,而容易被聲響嚇到與此機制也有其相關性。

為什麼需要瞭解這個機制呢?與音樂活動設計和執行過程有什麼關係呢?聽音樂或開車也都與

習慣化有關 ~

2016/10/25

談注意力交響樂之第十一章音樂模式注意力訓練活動之補充篇


     在注意力交響樂第一章提到Cohen透過訊息處理歷程及注意力成分進行統整可參考下圖  此圖在本書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筆者利用Cohen觀點分析了所有補充在第十一章的十一種音樂活動中。第十一章不只有音樂活動的步驟,也讓大家可以在『說明』這一部分看到個體在接受音樂活動過程中的注意力歷程。另外筆者也建議大家可以用最熟悉的遊戲:123木頭人來想想圖中的注意力時間序列架構 ~


🌞注意力其實並非只是注意力





2016/10/24

注意力交響樂之教案 ~ 為什麼會有教案呢?

這是第一次把自己的課程內容用教案方式呈現但是過去我自己是一位不喜歡呈現自己私人教案內容因為整個音療過程中變化性大教案中的每個步驟不一定適合其他服務對象除了考驗引導者在帶領過程中要如何迅速觀察分析與轉換之外,有時需要引導者在步驟與步驟之間再加入一個小步驟或視其中狀況做改變。另外,也不能從教案中明確的看到引導者在實際執行活動過程裡是如何引導、觀察,以及何時給予協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