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

在家的聲音遊戲

大是大,小是小
彩色球代替鼓槌
可以玩出甚麼音樂遊戲呢?

替代方案高與低

上星期六上課時與幾位不同狀況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遊戲
同時也觀察他們對同一種遊戲的反應




2017/03/19

🎵常有人會問甚麼是音樂治療? 也會詢問甚麼是音樂治療療程?

🎵常有人會問甚麼是音樂治療? 也會詢問甚麼是音樂治療療程?

以下是一個簡單說明:




音樂治療療程是個體在正式接受音樂治療之前會有幾個步驟,也可以說{{要怎麼衡量是否是音樂治療呢}}? 


就如同其他醫療復健一樣,前提都會有轉介→療前評估(正式介入前的評量)→療程(有目標性的音樂活動介入)→療後評估(每周期的評量,例如三個月、半年等。再就其結果修正長短期目標或是否能夠結束療程。


這一本也有詳盡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

書名:The New Music Therapist's Handbook Paperback
作者:Suzanne B. Hanser
https://www.amazon.com/New-Music-Therapists-Handbook/dp/0634006452





神經學音樂治療法NMT影片、視覺搜索與注意力

自己也常使用影片中的活動協助特殊需求者,而此活動目標可以是視覺搜索、注意力和協調。之前曾提出視覺搜索對注意力的重要性,因此,當在YOUTUBE看到這個影片時,便在此提出影片做為示範說明。




首先,透過影片活動,我們能觀察到個體需要有動機願意轉動頭、頸與身體,才能擴大視覺搜索空間,也才能拍到皮鼓。隨著個體熟悉與能力改變,音療師或引導者是可以調整皮鼓在空間轉換的速度。以自己執行活動而言,會先從坐著→站著→走動;從一個鼓→二個鼓;從做與右二個方向→左右上下四個方向→左右上下後或更多不同方向(引導者需要適時彎腰,讓鈴鼓位置可以變化多些)

2017/03/17

音樂教本也可以是音療活動的材料!?

最近把這本視唱教本融入小C的療育課程中,是否有疑問 ~ 音樂治療不是音樂教育,怎麼會使用這叫教本呢?



🌟C

           C是一位語言遲緩的孩子,但是語言和認知都持續往上提升中,愛符號的他很喜歡音樂種種符號。之前是利用節奏符號介入小C療育目標,隨著觀察與目標,最近開始利用這本教本,藉由音符符號來提升目標能力。

2017/02/28

注意力相關訊息與活動分享(一)

注意力需要依賴個體感官神經發展的成熟度,相對的,注意力也如同個體發展一般有一定的程序。因此,我們沒有辦法要求一位感覺神經發展系統有狀況的孩子具有良好的注意力,也因此,個體在專注事務的持續能力會是有限的。就注意力的發展歷程來瞭解一些注意力的名詞解釋:

2017/02/14

增強物與音樂潛能


小C二歲多與我認識,現在的他已經快上小學了!!

小C一找到機會,就很喜歡在音療活動摸索電子琴。
媽媽說在家也是這樣
因此 ~ 電子琴成為小C的增強物。




目標行為之音樂活動

利用不同音符所構成的節奏順序讓個體觀察,

並讓個體把指定顏色的節奏順序排出。

個體需要會
配對。視覺觀察,區辨與搜尋。
顏色認知。
聽注意力。
聽理解。
~~~ 等等等能力




2016/12/25

音樂治療「雷特氏症」 病童開口叫爸爸

2016-12-25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與台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昨舉辦音樂成果發表會,10名病童與家人開起小型音樂會,病童蓁蓁與媽媽一起唱歌、彈琴,樂在其中。

蓁媽在34歲懷孕時,羊膜穿刺檢查正常,不料蓁蓁仍在1歲多發病,多次被誤診是遲緩、腦麻兒,母女兩人南北奔波求醫,直到蓁蓁上國中才確診是雷特氏症,今年參加高雄長庚醫院雷特氏症音樂治療課程,在神經內科醫師洪碧蓮、音樂治療師張乃文協助下,進行音樂治療。蓁蓁的媽媽在會後說:「音樂治療讓我認識孩子,成功搭起母女溝通橋樑。」

現場音樂的重要🎵🎶🎶🎵🎶

星期五社工和慧芳老師跟我分享上周六(2016/12/17)耶誕節聯歡會的音樂伴奏帶來的反應,也提到家長與理事跟慧芳老師說今年的戲劇演出感覺很不一樣。也許觀眾們不能很確定的指出哪裡不一樣,但是感覺到了不一樣,這讓人開心!! 合作單位和慧芳老師清楚知道不一樣和現場音樂的重要性更令人感動。談著談著 ~ 慧芳老師跟我開心的說明年繼續合作,這樣的團隊合作感覺很棒!!

簡單介紹小小劇場,這也是一種團隊合作模式,涵蓋有:
慧芳老師指導的繪本與表演
大元老師指導的會場布置
以及音療師的現場伴奏
戲劇外的重要工作人員,當然不能少的有家長們與新竹聲暉所有工作人員們😍

2016/12/14

群體擊鼓積極改善身心獲證實 勝過百憂解

【大紀元2016年04月13日訊】本文作者Sayer Ji是知名「自然療癒」網站GreenMedInfo.com的創始人,本文原刊於該網站,譯文略有刪節。
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旗下的期刊最近刊載一篇論文,從科學角度證實了眾多群體擊鼓者的親身體驗:群體擊鼓活動可帶來身心狀態的顯著變化,包括有效治療抑鬱焦慮並增強適應力。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抑鬱症是人類生病和殘疾的最重要原因,而精神藥物還有嚴重的副作用,其中包括永久關閉人體的自癒機制;由此,對非藥物替代療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群體擊鼓會是解決之道嗎?
這篇論文題為「在精神健康服務用戶中以群體擊鼓干預焦慮、抑鬱、心理韌性、炎症免疫反應的效用」。論文的作者——九位英國研究人員招募了30名求助於精神健康服務、但尚未用抗抑鬱藥物的成年人,組織他們在10週時間裡每週參與90分鐘的擊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