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6

小手牽大手

這一個畫面應該很難忘記

 星期一有一位新小朋友的評估,哲哲五歲,就讀一般幼稚園中班,對媽媽有強烈的依附關係,若是與母親分開,會有哭鬧不停的情況,尤其到一個新又陌生的環境,這樣的情況就更是嚴重。
 
評估過程,治療師讓媽媽一起在教室內,只有提醒媽媽: 評估進行時,不管任何情形,都不要說話。

2013/09/14

人際互動: 我可以加入嗎?

第一階段:

音樂是凝聚團體注意力的好工具。

 
小勳躺地上、小宏還在停留在前活動中,所以一直不斷背誦喃喃自語、小楷到處走動,小廷和小臻各自發呆。

話不多說,MT將鼓和椅子搬到前面,開始敲鼓,這時大家一致往MT方向看,認真專注看著聽著MT敲鼓。
MT: 剛剛看到小宏和小廷坐在椅子上專心聽我敲鼓,現在換小宏敲,小宏敲完,再換小廷。


話要分段說,視狀況調整說話速度和節奏,必要時,給予肢體協助或非口語的正向支持


2013/09/13

以家庭為中心: 音樂融入日常生活

在「以家庭為中心: 音樂融入日常生活」的章節裡, Walworth列出「為什麼家長們會遲疑唱歌給孩子們聽」的幾項迷思,其一: 如果我開口唱歌,我會嚇跑周圍的人。
##討論與建議:
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唱出正確的音高。

2013/08/03

是預見或是依據過去經驗來判斷??

小一的小睿被診斷為亞斯,過去在學校因許多因素,不被平等的對待,
直到再度評估,視為亞斯合併
過動,老師與學校改變對小睿的態度,因為重新評估而知道合併過動,
老師主動開口如何協助小睿,與過去有許多不一樣的表現,

同樣活動不同反應

重新從以換掉的電腦硬碟中取得過去所累積的資料與記錄,
這是多年前針對音樂聆聽部份所寫的文字,

同樣活動不同反應

一個星期五下午上課,三個不同時段不同年齡小朋友們上音樂治療課程,
他們分別是七歲、五歲和四歲,
MT運用同樣的活動 -> 揚琴和霓虹燈,但雖同是揚琴演奏,MT是隨機播放,並非都從第一首音樂開始,在
四個不同小朋友身上,自己看到四種不同反應和想像空間,縱使他們是雙胞胎,在這幾個過程裡,同樣的霓
虹燈,小朋友們觀察的角度都不一樣,有的先觀察裡面有魚和海豚的貼紙,有的先看到是顏色,後來發現原
來有魚在上面,也有看到全面而連想到音樂遊樂園,這個活動,讓小萱教MT唱了一首童謠(這可是第一次小
萱願意大聲且完整的唱一首歌,這會是另一個故事)。

音樂: 蝶舞 – 黃詩雅揚琴演奏專輯

 

 

 

 
 

2013/07/25

音樂聆聽、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

不管是東西方、國與國間、種族間、家與家之間或學校之間,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文化之間的不同性又可顯現於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家庭對人事物的價值觀、在障礙診斷上的反應與應對方式外,尋求資源協助的態度也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生活習慣也是如此。

不管是哪種治療,在評估和設計的活動過程中,

2013/06/14

家有特殊兒的手足關係

手足之間的矛盾情結常會被忽略,'從佑哥每次個人課程結束後,都會與爸媽對談,兩兄弟會在旁,互動中可以看到之中的矛盾,

尤其是謹弟對哥哥能力的疑惑,對佑哥的創作力和作品的崇拜至極,佑謹父母也看到了 ~
 
因此為兩兄弟安排手足的音樂課,
 
目的一: 學音樂,學樂器,
目第二: 手足關係,
 
就這樣 ~ 佑謹兩兄弟上手足課程有半年了吧!!

學琴要看譜嗎?

許多家長們幫小朋友安排樂器課程,多半都是期待可以提升"專心","手眼協調和休閒技能等,但是詢問下,許多老師都因為小朋友的狀況,最後都是先示範,小朋友聽,回家家練習,學了琴,卻不會看譜,看譜重要嗎?

重要,家長期待的,不就是手眼協調,專心休閒技能,如果都依賴聽,小朋友會不會只是模仿老師彈奏,特殊需求的小朋友可以想像嗎?  可以的,如果學音樂,卻只是仿彈的機器,那那...


2013/06/07

學樂器這一檔事...

一直以來都有在教琴,剛開始教琴也會覺得一般生在看譜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很多,日積月累,不對,有問題,開始重新觀察與瞭解,

曾經遇過一位學琴兩年的小女生,那時她2年級,可能媽媽想通了,

經過媽媽尋求協助,發現小朋友視知覺發展比同齡慢一些,經過暑假密集練習,看譜能力,

2013/03/22

互動只在團體內或團體外???

雖然這是一個社會溝通與人際互動的課程,不在團體內,不代表不能執行團體互動,轉個彎,活動仍然進行中,一個人坐在團體內,不代表他一定會互動,一個不在團體內,也不代表他沒有在互動,理解小朋友存在心中問題,協助他理解和找出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