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7

等待 ~ 之所以等待是為了給予小孩們有時間自我整合,做出反應(二)

當我們協助他人時,是否常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與自己不同調而有挫折與情緒?
每個人的反應時間不同,對於發展遲緩的孩子們更需要時間,直到可以類化,直到可以快速反應。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否(持續)保有 (正向學習動機)。因此,適時地停下腳步等待是需要的。


音樂活動過程中,會有等待(我們可以想成是休止符,而休止符的長度有二拍、三拍、四拍等等,請見圖一)。音樂旋律會因為休止符後再度響起,並非永遠終止。因此,音樂活動中出現此狀況時,休止符提供特殊需求的小孩們反應的時間,有許休止符需要出現一次,二次。但是,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會在準備好的時候,當音樂再次響起時,也許會跟著一起唱歌、敲奏與舞動。

圖一


2017/10/16

行為的背後 ~ 猜猜我到底想要說甚麼呢?



H在音樂活動中認識了一個音樂術語 ~ 反覆記號

















剛接觸到此符號時 ~ 
H問: 如果我不要反覆會怎樣呢?
H問: 如果我沒有反覆會怎樣呢?
H問: 如果我忘記反覆會怎樣呢?
這樣問題持續循環


大家會不會也陷入循環的回答H小孩的問題呢?🤔
但上面問題不斷循環的出現是否有其他意義存在呢?🤔

2017/10/13

利用音樂活動的趣味性反覆練習

認知雙重處理系統一開始是由Schneide和Shiffrin提出,而該處理系統包含控制處理與自動化處理二種機制。就學習而言,當我們面對一項新知識或新技能的時候,例如大人協助孩子如何穿衣與扣鈕扣,就需要小孩一個一個動作慢慢地,努力地反覆學習(控制處理),直到學會,直到熟能生巧不再刻意練習,這就進入了自動化處理階段。相對地,小孩越來越會穿衣扣鈕扣,花費的時間也就越變越短。這也像Evans 等人把學習分成習得、流暢、精熟、維持、類化和調整等六個階段一樣。

因此,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時都需要經過上述的處理歷程,特殊需求者也是一樣。不一樣地是,他們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都會比一般人慢,尤其越到類化與調整二階段更是一種挑戰。就如同黃志雄(2006)所表示,類化及調整階段即是學習的遷移和類化,主要在針對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刺激和反應的類化,以及因應不同的情境和問題。

2017/10/07

音樂與拼圖活動

音樂融入拼圖活動學習的目標可以多元

#學業認知上
數字可以單獨使用
數字和圖案一起配對使用
數字與圖案數量上的練習
量詞的使用
#非學業上可以
視覺運用
問題解決
主題討論
注意力與耐心
挫折忍受度
情緒控制
語言表達
語彙與句子的建立
觀察力
還有很多 ~ 大家可以自由發揮

2017/10/04

音樂治療融入多重目標

看到白老師分享的拼圖活動,讓我想到剛剛上課的小孩一起做的活動,這組拼圖可以讓我們做很多的活動🤭
#學業認知上有
數字可以單獨使用
數字和圖案一起配對使用
數字與圖案數量上的練習
量詞的使用

2017/10/02

音樂治療之歌唱活動融入療育學習目標 ~ 讓你在家也可以利用音樂與小孩互動


在正式看圖片之前會問問看是否有知道甚麼是蜻蜓? 有沒有看過蜻蜓?
接著再與服務對象分享蜻蜓的圖片也會藉由圖片問他()幾個問題:
1.          {}有沒有看到不一樣顏色的蜻蜓?
2.          看到甚麼顏色的蜻蜓呢?


在小小問答與討論後會進入歌唱的部分但是進入歌唱前還有前端的步驟要進行喔!!
因為這一首蜻蜓歌是用小蜜蜂的曲改編所以會先彈一次旋律(如果不能自己彈奏也可以播放音樂 ~ 大家可以到YOUTUBE打上小蜜蜂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版本喔!!)


上面步驟過程中 ~ 聽過的或會唱的人通常會跟著一起唱所以一開始就邀請大家一起唱小蜜蜂原版


唱完後引導者可以直接唱蜻蜓歌,又或是停下來跟大家說我們要一起把小蜜蜂變成蜻蜓歌,也要跟大家說我們會把大家看到的蜻蜓顏色唱進歌曲中。


行為背後的訊息傳達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今天早上上課唱完歡迎歌和上課歌之後,
我問:   你想要做甚麼?
C小孩:  你想要做甚麼? (面帶著笑容雙手托住臉)

🤔當聽到這樣的回應的同時腦海中浮出的想法是甚麼呢?
🤔當聽到這樣的回應時會怎麼做呢?

2017/09/27

聲音上的行為策略

當大人多次要求小孩過來,但是小孩就是沒有走過來的意願,還是繼續注意著眼前玩具(或當下正在進行的事情)。此時,大人是走過去小孩面前說話,還是站在原地逐漸提高音量呢?

A小孩是一個例子 ~ 在A小孩第一個月上課過程中對一般說話聲總是沒有反應,初始以為聽覺是否有問題。幾次活動下來觀察到聲音音量會影響A小孩的訊息接收與意願,另外則是滿足自己的刺激。

2017/08/29

治療在乎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我們會透過任何一種方式到達一個地點,有高鐵、火車、客運、汽車、機車、腳踏車與走路,而以上方法都有屬於它們的通道。
那接受治療與療育的個體們呢?
如果「結果」是個體要到達的目的地,那到目的地需要「通道」是甚麼呢?
治療在乎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治療看待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本身已具備的能力
本身需要具備的能力
本身正在建構的能力
本身尚未具有的能力

結果的產生來自於過程,而好的結果來自於個體在執行過程中的流暢性,而這流暢性涵蓋了許多能力問題:
當我們做量化紀錄時會登錄活動結果的數字,以了解是否有達到所訂定的長短期目標。但是這量化數字是否能告訴我的上述能力問題呢?
事實上 ~ 不能
當量化紀錄未能呈現出個體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時,於是這過程便需要質性紀錄協助呈現過程中的問題。

2017/07/28

pp p f ff 是音樂術語 也可能是 ~

pp p f ff
是音樂表情術語
是音樂力度
是聲音的音量
也就是聲音的大小聲
分別是

很弱pp
弱     p
強     f
很強 ff

那天的音樂治療活動是利用音樂音量與情緒做連結
引導小孩過程中知道
他是以pp表示他的憤怒與抗議
但是大人們可能誤以無為小孩很乖的接受規勸或叨念或指正或課業學習

透過這次可以了解
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看似pp(很弱)應該是情緒緩和
但可能是一個人內在爆發的醞釀

看似ff(很強)應該是憤怒的表示
但可能是一個人興奮的表現

因此
每個人的情緒表達不同
沒有絕對
但也可能不如我們一般所想的
透過溝通與理解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