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過濾或是聚焦都是一種選擇能力

過濾或是聚焦都是一種選擇能力,選擇「我要的」能力,選擇「我有興趣的」能力,選擇「有趣的」能力。只是當下的情境或狀況是否允許,或合乎當下的情境呢?

例如:
你要玩手機,但是現在是上課或開會的時間,你的選擇是 ~ ?
你要聽音樂,但是現在對方正和你說話著,你的選擇是 ~ ?
外面操場的小朋友們玩得好開心,可是正在上課的你不能出去,你的選擇是 ~ ?
真是的,外面天氣好棒,朋友們正在海邊玩的開心,正在上課或開會的你選擇是 ~ ?
怎麼辦? 明天要考試,我讀國文第八課,可是客廳一直傳來看電視連續劇的聲音,你的選擇是 ~ ?


2018/01/08

#如果把下圖作為聽覺接收器

注意力有多方理論其中有把注意力比喻為過濾器聚光燈來表示注意力的功能性首先可以先試想,不管是洗東西(菜、米或豆類等),還是淘金等,重點都在於留下重要的、好的或可用的東西。也可以想想冷氣和飲水機需要清洗濾網的目的是為了讓把髒濾網清洗乾淨或換新濾網,讓機器更能運轉與過濾。

2018/01/02

音樂治療穩定身心 失智老人唱歌跳舞(新聞報導)

失智老人排排坐,頭戴傳統頭飾、手上打著鼓拍,高歌一曲,畫面好不溫馨。為展現失智老人的生命力與活力,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21日國際失智症舉辦「失智長者才藝大賞」,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失智長者在音樂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的帶領之下,表演了彩帶舞、競技疊杯等才藝,現場一片歡樂。
深受失智症狀困擾的長者們,由於時空概念、理解與表達能力弱化,時常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但是許多失智長者對音樂與肢體動作的記憶仍在,曾出演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的水妹奶奶及一群失智長者就以「我需要你耶穌」帶動唱,透過熟悉的旋律刺激記憶力,懷舊之餘還能安撫身心靈。

2017/11/07

等待 ~ 之所以等待是為了給予小孩們有時間自我整合,做出反應(二)

當我們協助他人時,是否常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與自己不同調而有挫折與情緒?
每個人的反應時間不同,對於發展遲緩的孩子們更需要時間,直到可以類化,直到可以快速反應。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否(持續)保有 (正向學習動機)。因此,適時地停下腳步等待是需要的。


音樂活動過程中,會有等待(我們可以想成是休止符,而休止符的長度有二拍、三拍、四拍等等,請見圖一)。音樂旋律會因為休止符後再度響起,並非永遠終止。因此,音樂活動中出現此狀況時,休止符提供特殊需求的小孩們反應的時間,有許休止符需要出現一次,二次。但是,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會在準備好的時候,當音樂再次響起時,也許會跟著一起唱歌、敲奏與舞動。

圖一


2017/10/16

行為的背後 ~ 猜猜我到底想要說甚麼呢?



H在音樂活動中認識了一個音樂術語 ~ 反覆記號

















剛接觸到此符號時 ~ 
H問: 如果我不要反覆會怎樣呢?
H問: 如果我沒有反覆會怎樣呢?
H問: 如果我忘記反覆會怎樣呢?
這樣問題持續循環


大家會不會也陷入循環的回答H小孩的問題呢?🤔
但上面問題不斷循環的出現是否有其他意義存在呢?🤔

2017/10/13

利用音樂活動的趣味性反覆練習

認知雙重處理系統一開始是由Schneide和Shiffrin提出,而該處理系統包含控制處理與自動化處理二種機制。就學習而言,當我們面對一項新知識或新技能的時候,例如大人協助孩子如何穿衣與扣鈕扣,就需要小孩一個一個動作慢慢地,努力地反覆學習(控制處理),直到學會,直到熟能生巧不再刻意練習,這就進入了自動化處理階段。相對地,小孩越來越會穿衣扣鈕扣,花費的時間也就越變越短。這也像Evans 等人把學習分成習得、流暢、精熟、維持、類化和調整等六個階段一樣。

因此,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時都需要經過上述的處理歷程,特殊需求者也是一樣。不一樣地是,他們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都會比一般人慢,尤其越到類化與調整二階段更是一種挑戰。就如同黃志雄(2006)所表示,類化及調整階段即是學習的遷移和類化,主要在針對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刺激和反應的類化,以及因應不同的情境和問題。

2017/10/07

音樂與拼圖活動

音樂融入拼圖活動學習的目標可以多元

#學業認知上
數字可以單獨使用
數字和圖案一起配對使用
數字與圖案數量上的練習
量詞的使用
#非學業上可以
視覺運用
問題解決
主題討論
注意力與耐心
挫折忍受度
情緒控制
語言表達
語彙與句子的建立
觀察力
還有很多 ~ 大家可以自由發揮

2017/10/04

音樂治療融入多重目標

看到白老師分享的拼圖活動,讓我想到剛剛上課的小孩一起做的活動,這組拼圖可以讓我們做很多的活動🤭
#學業認知上有
數字可以單獨使用
數字和圖案一起配對使用
數字與圖案數量上的練習
量詞的使用

2017/10/02

音樂治療之歌唱活動融入療育學習目標 ~ 讓你在家也可以利用音樂與小孩互動


在正式看圖片之前會問問看是否有知道甚麼是蜻蜓? 有沒有看過蜻蜓?
接著再與服務對象分享蜻蜓的圖片也會藉由圖片問他()幾個問題:
1.          {}有沒有看到不一樣顏色的蜻蜓?
2.          看到甚麼顏色的蜻蜓呢?


在小小問答與討論後會進入歌唱的部分但是進入歌唱前還有前端的步驟要進行喔!!
因為這一首蜻蜓歌是用小蜜蜂的曲改編所以會先彈一次旋律(如果不能自己彈奏也可以播放音樂 ~ 大家可以到YOUTUBE打上小蜜蜂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版本喔!!)


上面步驟過程中 ~ 聽過的或會唱的人通常會跟著一起唱所以一開始就邀請大家一起唱小蜜蜂原版


唱完後引導者可以直接唱蜻蜓歌,又或是停下來跟大家說我們要一起把小蜜蜂變成蜻蜓歌,也要跟大家說我們會把大家看到的蜻蜓顏色唱進歌曲中。


行為背後的訊息傳達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今天早上上課唱完歡迎歌和上課歌之後,
我問:   你想要做甚麼?
C小孩:  你想要做甚麼? (面帶著笑容雙手托住臉)

🤔當聽到這樣的回應的同時腦海中浮出的想法是甚麼呢?
🤔當聽到這樣的回應時會怎麼做呢?